[发明专利]孔堰结合型生态鱼道过渡段及其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24344.6 | 申请日: | 2020-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116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10 |
发明(设计)人: | 刘明潇;孙羽;王鹏涛;范聪喆;孙东坡;吴文强;张凌峰;陈申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B8/08 | 分类号: | E02B8/08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王晓丽 |
地址: | 450011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结合 生态 鱼道 过渡 及其 设计 方法 | ||
1.一种孔堰结合型生态鱼道过渡段,设置在需要水深平顺衔接的水深较小的生态鱼道与水深较大的工程鱼道之间,平顺衔接上下游不同断面形状的鱼道,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为水深递减、顶宽递增、底宽递减的梯形边坡明渠,过渡段沿程设置多级潜堰;所述潜堰顶宽从过渡段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加,潜堰底宽从过渡段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潜堰堰高从过渡段上游至下游阶梯型降低;所述潜堰的底部按过鱼对象体型设置有过鱼孔;所述过鱼孔的上、下游均对应设置有加糙石块,加糙石块背流侧形成低速休憩区,供上溯鱼就地栖身休憩,所述加糙块设置为交错梅花桩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孔堰结合型生态鱼道过渡段,其特征在于:当潜堰的高度大于过鱼孔高度的2倍时,在潜堰的底部左侧、右侧和中轴处均设置过鱼孔;当潜堰的高度小于等于过鱼孔高度的2倍时,在潜堰的底部左侧和右侧处设置过鱼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孔堰结合型生态鱼道过渡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邻潜堰之间的过渡段底槽平均宽度大于加糙石块宽度的7倍时,该过渡段底槽与潜堰相邻的一排布置5个加糙石块,其余加糙石块交错梅花桩式布置;所述相邻潜堰之间的过渡段底槽平均宽度小于加糙石块宽度的7倍时,该过渡段底槽与潜堰相邻的一排设置3个加糙石块,其余加糙石块交错梅花桩式布置,在设置3个加糙石块时,与相邻潜堰临近的一排加糙石块的数量不大于过鱼孔的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孔堰结合型生态鱼道过渡段,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潜堰之间的过渡段底槽平均宽度大于加糙石块宽度的5倍时,该过渡段底槽的加糙石块设置在底槽上;相邻所述潜堰之间的过渡段底槽平均宽度小于加糙石块宽度的5倍时,该过渡段两侧的加糙石块布置在斜坡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孔堰结合型生态鱼道过渡段,其特征在于:相邻两排加糙石块的间距与相邻潜堰之间的过渡段底槽宽度比为0.54~0.65,加糙石块的直径与该过渡段水深的比例为0.103~0.24。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孔堰结合型生态鱼道过渡段,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上游进口端面为矩形,下游出口端面为梯形;过渡段内各级潜堰均为不同边坡的梯形潜堰。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孔堰结合型生态鱼道过渡段,其特征在于:所述潜堰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孔堰结合型生态鱼道过渡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口潜堰顶部宽度扩大为进口潜堰顶宽的2.1倍,出口潜堰底部宽度缩小为进口潜堰底部宽度的0.3倍,各级潜堰间隔5米,过渡段底坡为0.67%。
9.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的孔堰结合型生态鱼道过渡段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对过渡段上、下游边界及水力条件进行分析研究,选择合适的过渡段渠道体型;
b)根据过渡段的体型、长度和过流条件进行设计,确定合适的潜堰级数和初步堰高;
c)利用已有工程资料分析过鱼对象体型和适宜流速,确定潜堰底孔大小及位置,复核确定堰高;
d)在过渡段及潜堰孔口对应处设置加糙石块;
e)通过检验,保证孔堰结合型生态鱼道过渡段底孔流速达到过鱼要求,保证水面连续、流态平顺要求;
f)按设计尺寸制作过渡段,即可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未经华北水利水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24344.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