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氟硅改性水性聚氨酯树脂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26267.8 | 申请日: | 2020-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936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朱成红;方晓鸣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新诺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G18/76 | 分类号: | C08G18/76;C08G18/66;C08G18/61;C08G18/40;C08G18/32;C08G18/28;C08G18/12;B01J19/18 |
代理公司: | 衢州维创维邦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82 | 代理人: | 徐卫勇 |
地址: | 324022 浙江省衢***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改性 水性 聚氨酯 树脂 制备 方法 | ||
1.一种氟硅改性水性聚氨酯树脂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S1:将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聚合物二元醇、双羟基硅油、双羟甲基丁烷、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加入反应釜中,在55~65℃下搅拌100-115min,得到预混合物;
S2:在预混合物中加入丙酮进行稀释,再加入六氟异丙醇、乙二醇、交联剂三羟甲基丙烷,在55~65℃下继续反应100-115min;
S3:降低反应温度到30~40℃,加入中和剂三乙胺搅拌均匀;
S4:加入二元胺扩链剂和水,高速乳化,减压抽去丙酮,得到氟硅共改性水性聚氨酯。
2.一种适于上述权利要求1所述的氟硅改性水性聚氨酯树脂制备方法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包括反应釜体(1),所述反应釜体(1)侧壁上设置有供物料进入反应釜体(1)内部的物料进口(2),所述反应釜体(1)底部设置有用于排出物料的物料出管(3),所述物料出管(3)上设置有阀门(4),所述反应釜体(1)的侧壁和底部外壁上包裹有一层内部设置有隔热材料的保温夹层(5),所述反应釜体(1)内壁上对应保温夹层(5)设置有一层加热层(6),所述加热层(6)内部填充有导热油,所述加热层(6)内底部左右对称设置有用于加热导热油的加热管(7),所述反应釜体(1)一侧设置有用于感应反应釜体(1)内温度的温度传感器(8),所述反应釜体(1)内部设置有控制冷却组件,所述温度传感器(8)分别与加热管(7)及控制冷却组件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氟硅改性水性聚氨酯树脂制备方法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冷却组件包括若干沿高度方向依次间隔水平设置的搅拌叶(11),若干搅拌叶(11)内部设置有呈O字型的冷却腔(12),相邻的搅拌叶(11)中部通过竖直的连接管(13)相互固定连接,所述连接管(13)的两端分别与上方冷却腔(12)底部以及下方的冷却腔(12)顶部连通,位于反应釜体(1)内顶部的搅拌叶(11)中部连接有上固定管(14),所述上固定管(14)上端贯穿反应釜体(1)顶部后通过上旋转接头(15)连接有进冷却水管(16),所述进冷却水管(16)上设置有进冷却水泵(29),位于反应釜体(1)内底部的搅拌叶(11)中部连接有下固定管(17),所述下固定管(17)下端贯穿反应釜体(1)底部后通过下旋转接头(18)连接有出水管(19),所述反应釜体(1)顶部设置有用于驱动上固定管(14)旋转的驱动旋转组件,所述进冷却水管(16)上设置有控制阀(20),所述温度传感器(8)分别与进冷却水泵(29)及控制阀(20)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氟硅改性水性聚氨酯树脂制备方法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旋转组件包括设置在反应釜体(1)顶部的支撑板(21)以及设置在支撑板(21)上的驱动电机(22),所述驱动电机(22)的输出端沿竖直方向连接有驱动轴(23),所述驱动轴(23)顶部连接有第一齿轮(24),所述上固定管(14)上串联有与第一齿轮(24)相适配的第二齿轮(25),所述驱动轴(23)通过第一齿轮(24)和第二齿轮(25)相配合与上固定管(14)传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一种氟硅改性水性聚氨酯树脂制备方法的制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釜体(1)底部呈对称设置有支撑脚(111),所述支撑脚(111)下端连接有减震垫组件,所述减震垫组件包括均呈圆环状的从上而下依次贴合的第一橡胶层(112)、第一金属层(113)、第二橡胶层(114)、第二金属层(115)以及第三橡胶层(116),所述第一金属层(113)和第二金属层(115)的材质为不锈钢板,所述第一金属层(113)和第二金属层(115)上沿中部均匀分布有至少三个呈扇环状的通孔(117),所述通孔(117)中设置有橡胶块(118),所述第一橡胶层(112)、第一金属层(113)、第二橡胶层(114)、第二金属层(115)以及第三橡胶层(116)外部套接有橡胶管(119),所述支撑脚(111)下端与第一橡胶层(112)上表面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新诺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新诺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26267.8/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高得炭率的块状农林生物质气化炉
- 下一篇:胎压监测系统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