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空心梁体预应力混合抗弯加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26885.2 | 申请日: | 2020-03-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643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魏洋;朱超;程勋煜;柴继乐;董峰辉;李国芬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林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E01D22/00 | 分类号: | E01D22/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7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空心 预应力 混合 加固 方法 | ||
1.一种空心梁体预应力混合抗弯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空心梁体(1)的底部开设一个以上竖向作业孔道(12)和若干注浆孔(13)连通空心梁体(1)的空腔(100),在空心梁体(1)的两端自外向内沿着斜向开设一对以上穿筋孔道(11),并在空心梁体(1)的底部位于穿筋孔道(11)的外口的内边缘或外边缘设置一对以上锚固块(2),通过竖向作业孔道(12)及穿筋孔道(11)向空心梁体(1)的空腔(100)内穿入非预应力筋(3)和柔性预应力筋(4),非预应力筋(3)沿着空心梁体(1)的轴向铺设于其空腔(100)内,柔性预应力筋(4)自一端的穿筋孔道(11)穿入空心梁体(1)的空腔(100)内沿着空心梁体(1)的轴向延伸,自另一端的穿筋孔道(11)穿出,柔性预应力筋(4)经对称张拉后两端以固定锚具(21)固定于锚固块(2)的外端侧面,在空心梁体(1)的底面钻孔锚固若干竖向钢筋(6),通过注浆孔(13)在空心梁体(1)的空腔(100)内浇筑填充物(7),完成对空心梁体(1)的抗弯加固,具体步骤如下:
A.清理梁体
清理空心梁体(1)的底面,尤其是柔性预应力筋(4)的锚固区域。
B.开设竖向作业孔道及注浆孔
在空心梁体(1)的底部开设一个以上竖向作业孔道(12)和若干注浆孔(13)连通空心梁体(1)的空腔(100),竖向作业孔道(12)的位置位于空心梁体(1)的两端1/4跨度范围内,注浆孔(13)的位置任意离散。
C.开设穿筋孔道
在空心梁体(1)的两端自外向内沿着斜向开设一对以上穿筋孔道(11),每一对穿筋孔道(11)的两端斜向为外八字形,穿筋孔道(11)在空心梁体(1)的横向为一列以上,多列穿筋孔道(11)在空心梁体(1)的纵向位置相同或相互错开。
D.设置锚固块
在空心梁体(1)的底部位于穿筋孔道(11)的外口的内边缘或外边缘设置一对以上锚固块(2),锚固块(2)通过锚栓、胶黏剂与空心梁体(1)的底部固定。
E.穿入非预应力筋及柔性预应力筋
通过竖向作业孔道(12)及穿筋孔道(11)向空心梁体(1)的空腔(100)内穿入非预应力筋(3)和柔性预应力筋(4),非预应力筋(3)沿着空心梁体(1)的轴向铺设于其空腔(100),柔性预应力筋(4)自一端的穿筋孔道(11)穿入空心梁体(1)的空腔(100)内沿着空心梁体(1)的轴向延伸,自另一端的穿筋孔道(11)穿出,且柔性预应力筋(4)经对称张拉后两端以固定锚具(21)固定于锚固块(2)的外端侧面。
F.设置竖向钢筋
在空心梁体(1)的底面钻孔锚固若干竖向钢筋(6),竖向钢筋(6)的上端深入空心梁体(1)的空腔(100)内不小于50mm,下端埋入空心梁体(1)的底面,竖向钢筋(6)呈离散间隔分布,间距不大于500mm。
G.封堵孔道
采用封锚体(5)封堵穿筋孔道(11)及竖向作业孔道(12)。
H.浇筑填充物
通过注浆孔(13)在空心梁体(1)的空腔(100)内浇筑填充物(7),填充物(7)包覆非预应力筋(3)、柔性预应力筋(4)和竖向钢筋(6),并通过竖向钢筋(6)与空心梁体(1)相互连接为一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梁体预应力混合抗弯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非预应力筋(3)平行于空心梁体(1)的轴线成排布置一排以上,每排非预应力筋(3)的数量为一根以上,其为钢筋、钢丝绳、钢绞线的一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梁体预应力混合抗弯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柔性预应力筋(4)的数量为一根以上,多根柔性预应力筋(4)为左右对称分布,其为钢丝绳、钢绞线的一种。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梁体预应力混合抗弯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锚固块(2)为钢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制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梁体预应力混合抗弯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填充物(7)为混凝土、砂浆、水泥浆的一种,其部分或全部填充空心梁体(1)的空腔(10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空心梁体预应力混合抗弯加固方法,其特征在于锚固块(2)为钢结构时,其由支撑板(201)、加劲板(202)、锚固板(203)相互焊接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林业大学,未经南京林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26885.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显示面板及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卡车制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