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5G双频四元MIMO天线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28037.5 | 申请日: | 2020-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934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杜成珠;赵卓琳;靳高雅;郑炜晴;徐家铭;李凯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电力大学 |
主分类号: | H01Q1/38 | 分类号: | H01Q1/38;H01Q1/50;H01Q1/52;H01Q5/10;H01Q5/20;H01Q9/30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04 | 代理人: | 郁旦蓉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双频 mimo 天线 | ||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公开了一种5G双频四元MIMO天线,用于提高5G信号的输入以及输出强度。一种5G双频四元MIMO天线包括:介质板;四个结构完全相同的双频单极子辐射单元,安装在介质板上,四个双频单极子辐射单元用以产生5G的低频信号以及高频信号;以及四个隔离枝节,安装在介质板上,且位于双频单极子辐射单元之间,隔离枝节用于对双频单极子辐射单元进行解耦,其中,四个双频频单极子辐射单元通过非对称共面带馈电方式进行馈电。本发明提供的一种5G双频四元MIMO天线,不但可以保持天线之间的不相互影响,而且还能应用在小型化移动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5G双频四元MIMO天线。
背景技术
当前,MIMO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技术在系统的发射端和接收端分别使用多个天线,充分利用空间资源使信号利用多个天线进行多发多收,在不增加额外的发射功率和频谱资源的前提下信道容量得到大幅度提升,无线通信质量可以得到很大改善。在采用MIMO技术获取较高信道容量的同时也会有一定的难点,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多天线的设计。需要重点考虑天线元及其数量这两个参数,当把数目较多的天线放置在移动通信的基站端时,由于设备体积因素的限制较小,因此不会影响天线实际应用。但是对于小型化的移动终端设备来说,放入多个天线并使天线性能保持良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此移动终端天线的设计过程中的两大难点就是天线单元间距和数目。
随着MIMO技术的广泛应用,许多能够改善隔离度的方法被大量研究,比如极化分集技术、中和线技术、地板枝节、寄生单元、去耦网络、缺陷地结构以及超材料技术,但是仍无法将天线应用在小型化移动终端设备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5G双频四元MIMO天线,不但可以保持天线之间的不相互影响,而且还能应用在小型化移动终端设备。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5G双频四元MIMO天线,用于提高5G信号的输入以及输出强度。一种5G双频四元MIMO天线包括介质板;四个结构完全相同的双频单极子辐射单元,安装在介质板上,四个双频单极子辐射单元用以产生5G的低频信号以及高频信号;以及四个隔离枝节,安装在介质板上,且位于双频单极子辐射单元之间,隔离枝节用于对双频单极子辐射单元进行解耦,其中,四个双频频单极子辐射单元通过非对称共面带馈电方式进行馈电。
在本发明提供的5G双频四元MIMO天线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相邻双频单极子辐射单元的极化方向相互垂直。
在本发明提供的5G双频四元MIMO天线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四个双频单极子辐射单元为F型单极子天线。
在本发明提供的5G双频四元MIMO天线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介质板外形呈正方形,其尺寸为60mm-70mm,四个隔离枝节位于介质板的对角线上。
在本发明提供的5G双频四元MIMO天线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介质板为FR4基板。
在本发明提供的5G双频四元MIMO天线中,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四个隔离枝节外端的外形呈Y形。
发明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5G双频四元MIMO天线,因为具有介质板、四个结构完全相同的F型双频单极子辐射单元和四个隔离枝节,其中安装在介质板上的双频单极子辐射单元能够用以产生5G的双频信号,四个双频单极子辐射单元都通过非对称共面波导馈电方式进行馈电,隔离枝节能够对双频单极子辐射单元之间进行解耦,所以能够使天线之间的不相互影响,并能应用在小型化移动终端设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5G双频四元MIMO天线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5G双频四元MIMO天线的仿真示意图;以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电力大学,未经上海电力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280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