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透镜系统、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30222.8 | 申请日: | 2020-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580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9 |
发明(设计)人: | 蔡雄宇;兰宾利;周芮;赵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13/00 | 分类号: | G02B13/00;G02B13/06;G02B13/18;G03B17/12;H04N5/225;B60R1/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熊文杰 |
地址: | 300385 天***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透镜 系统 模组 电子 装置 驾驶 | ||
本申请涉及一种透镜系统、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透镜系统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其像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其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其像侧面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以及光阑,设于透镜系统的物侧或者第一透镜和第五透镜之间。上述透镜系统在满足特定关系时,具备广视角、较大的景深范围以及高解像能力,同时还具有小型化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透镜系统、取像模组、电子装置及驾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车载技术的发展,前视或侧视摄像装置、自动巡航仪、行车记录仪、倒车影像仪对车载用摄像头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前视或侧视摄像装置可作为高级驾驶员辅助系统中的摄像头系统分析视频内容,实现车道偏离警告(LDW)、自动车道保持辅助(LKA)、远光灯/近光灯控制和交通标志识别(TSR)。例如在停车时,控制前视或侧视摄像装置开启,驾驶员可直观地看到车前面的障碍物,从而方便停车操作;而当汽车通过特殊地方(如路障,停车场等)时,前视或侧视摄像装置也可自动打开从而获取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并反馈给汽车中央系统使其做出正确的指令,避免驾驶事故的发生。
然而,传统的前视或侧视镜头分辨率较低,景深范围小,不能为驾驶辅助系统提供清晰的图像以使驾驶辅助系统实时准确地对车辆周围的环境信息进行判断进而做出及时的预警或规避,存在一定的驾驶风险。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车载摄像头分辨率低、景深范围小的问题,提供一种改进的透镜系统。
一种透镜系统,所述透镜系统沿着光轴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括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一透镜,所述第一透镜的像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的第三透镜,所述第三透镜的物侧面为凹面,像侧面为凹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四透镜,所述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为凸面;具有正屈折力的第五透镜;以及光阑,所述光阑设于所述透镜系统的物侧或者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五透镜之间;
所述透镜系统满足下列关系式:
0.5<f12/f<2.5;其中,f12表示所述第一透镜和所述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f表示所述透镜系统的有效焦距。
上述透镜系统,通过选取合适数量的透镜并合理分配各透镜的屈折力、面型以及各透镜的有效焦距可以增强系统的成像解析能力并有效修正像差,提升图像清晰度;同时,通过控制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的组合焦距满足上述关系,有利于入射光线聚焦,从而使透镜系统采集的图像信息有效传递至成像面。而当f12/f超过上限时,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为系统提供的整体屈折力不足,则大角度光线难以入射至透镜系统,不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范围;而当f12/f低于下限时,则第一透镜和第二透镜提供的整体屈折力过强,容易导致光线的折转角度过大而产生较强的像散和色差,不利于提高系统的分辨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中,至少一个透镜的物侧面和/或像侧面为非球面。
通过上述方式,可以提高透镜设计的灵活性,并有效地校正像差,提高透镜系统的成像质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五透镜和所述透镜系统的成像面之间设置有红外滤光片;或者所述第一透镜至所述第五透镜中的一个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镀有红外滤光膜。
通过设置红外滤光片或者镀覆红外滤光膜,可以用于隔绝红外光,防止红外光被感光元件吸收,从而避免因非工作波段光线的干扰而产生伪色或波纹的现象,防止成像色彩失真,提高透镜系统的成像品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透镜系统满足下列关系式:-2<f3/f<-0.5;其中,f3表示所述第三透镜的有效焦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未经天津欧菲光电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3022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