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级联数字控制方法的干扰对消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30453.9 | 申请日: | 2020-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855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发明(设计)人: | 刘永才;孟进;葛松虎;邢金岭;何方敏;李毅;崔中普;王青;李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1/12 | 分类号: | H04B1/12;H04B1/525;H04B1/04 |
代理公司: | 长沙新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3210 | 代理人: | 方晖 |
地址: | 430032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级联 数字控制 方法 干扰 对消 装置 | ||
1.一种基于级联数字控制方法的干扰对消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数字射频存储分系统、数字控制模拟对消分系统及数字控制数字对消分系统;所述数字射频存储分系统的输入端接收干扰源信号,对干扰源信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估计系统延迟匹配误差,进行延迟匹配处理;所述数字控制模拟对消分系统及数字控制数字对消分系统形成对共址干扰信号的两级级联对消处理模式,对共址干扰信号实现抑制;
所述数字射频存储分系统包括:第一射频接收链路、第一射频发射链路、数字延迟模块和延迟匹配控制单元;
所述第一射频接收链路接收干扰源信号并将干扰源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以形成数字基带信号,将第一射频接收链路生成的数字基带信号分别输送至数字延迟模块和延迟匹配控制单元;
所述延迟匹配控制单元根据第一射频接收链路输出信号与第二射频接收链路输出信号之间的互相关函数估计系统延迟匹配误差,而后将上述系统延迟匹配误差输送至数字延迟模块;
所述数字延迟模块根据延迟匹配控制单元输入的系统延迟匹配误差对干扰源信号进行延迟处理,将处理后的信号输送至第一射频发射链路;
所述第一射频发射链路的输出端设置有发射输出端口,所述发射输出端口的输出端设置有发射天线,经过延时匹配处理的干扰源信号被所述第一射频发射链路转换为模拟信号并通过发射输出端口及发射天线发射出去;
所述数字控制模拟对消分系统在数字信号域对共址干扰信号实现控制及在模拟信号域对共址干扰信号实现抑制,其包括第二射频接收链路、第二射频发射链路、模拟对消数字控制模块和合路器;
所述第二射频接收链路将从合路器输出的模拟射频信号转化为数字基带信号,并输送至所述模拟对消数字控制模块及所述延迟匹配控制单元;
所述模拟对消数字控制模块为一个有限长单位冲激响应自适应滤波器;
所述模拟对消数字控制模块接收第一射频接收链路生成的数字基带信号及第二射频接收链路输出的数字基带信号,运算后形成第一级干扰对消信号的数字基带信号,并将第一级干扰对消信号的数字基带信号输送至第二射频发射链路;
第二射频发射链路将第一级干扰对消信号的数字基带信号转化为第一级干扰对消信号模拟射频信号,并输送至合路器;
所述合路器通过接收输入端口及接收天线接收所述发射天线引起的共址干扰信号;
合路器将第一级干扰对消信号的模拟射频信号与共址干扰信号进行叠加,从而抵消一部分共址干扰信号;
所述第二射频接收链路、第二射频发射链路、模拟对消数字控制模块和合路器形成闭环运算系统,对共址干扰信号进行不断的迭代抵消;
所述数字控制数字对消分系统在数字信号域对共址干扰信号实现控制和抑制;其包括第三射频发射链路和数字控制数字对消模块;
所述数字对消数字控制模块由线性滤波器、无记忆非线性滤波器及线性滤波器按照先后顺序级联构成;
数字对消数字控制模块的一输入端接收第二射频接收链路输出的数字基带信号;
数字对消数字控制模块的另一输入端接收第一射频接收链路输出的数字基带信号;
数字对消数字控制模块对两个输入信号运算后,完成第二级干扰对消,产生干扰对消后的数字基带信号;
第三射频发射链路的输入端与数字对消数字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将数字对消数字控制模块输出的第二级干扰对消后的数字基带信号转化为模拟射频信号;
所述第三射频发射链路的输出端设置有接收输出端口,所述模拟射频信号通过接收端口被输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级联数字控制方法的干扰对消装置的对消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系统初始化;令数字控制模拟对消分系统的输出信号为零,此时第二射频发射链路的输出信号也近似为零,数字控制模拟对消分系统暂时不发挥抑制共址干扰的作用;
步骤S2,数字射频存储分系统中的延迟匹配控制单元估计系统延迟匹配误差,并进行延迟匹配处理;
步骤S3,利用数字控制模拟对消分系统进行第一级干扰对消处理;
步骤S4,利用数字控制数字对消分系统进行第二级干扰对消处理;
步骤S5,第三射频发射链路将对消信号的数字基带信号转化为模拟射频信号,并通过接收输出端口输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30453.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