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方智能接入的物联网网关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30803.1 | 申请日: | 2020-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942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刘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乌鲁木齐明华智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66 | 分类号: | H04L12/66;H04L29/06;H04L9/08;H04Q1/02 |
代理公司: | 苏州中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6 | 代理人: | 阮梅 |
地址: | 8300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新***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方 智能 接入 联网 网关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方智能接入的物联网网关。所述多方智能接入的物联网网关,包括:数据采集模块、网络输入接口a、网络输入接口b和网络输入接口c;主控制模块,所述主控制模块连接于数据采集模块的输出端。本发明提供一种多方智能接入的物联网网关,通过设置协议自适应调整模块,在进行协议转化的同时,选择与该类型相适配的区域,确保输出的数据信号保持稳定,其主要是通过兼容多重协议进行自适应调节选择,使得协议转化模块可以兼容各种协议,在链接与存储过程,选择合适协议进行精准通信,避免出现中断的情况发生,另外通过设置加密模块,可以对通讯协议进行加密,有效增加数据转化的机密程度,保障通讯存储数据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方智能接入的物联网网关。
背景技术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器、射频识别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通过各类可能的网络接入,实现物与物、物与人的泛在连接,实现对物品和过程的智能化感知、识别和管理;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的信息承载体,它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物理对象形成互联互通的网络。
物联网在实际应用中,是基于物联网网关设备作为一个实际的载体被使用的,而作为网关设备,物联网网关可以实现感知网络与通信网络,以及不同类型感知网络之间的协议转换,既可以实现广域互联,也可以实现局域互联,而现有技术中的物联网网关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在输入通信协议的时候,并不能很好的对多种协议进行自适应调节,,导致协议在输出的数据不够稳定,可能存在中断,同时解密之后其保密功能不够理想,使得内部的通讯数据存储安全得不到很好的保障。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多方智能接入的物联网网关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多方智能接入的物联网网关,解决了现有的物联网网关并不能很好的对多种协议进行自适应调节,导致协议在输出的数据不够稳定,可能存在中断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多方智能接入的物联网网关,包括:
数据采集模块、网络输入接口a、网络输入接口b和网络输入接口c;
主控制模块,所述主控制模块连接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的输出端,所述主控制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显示模块,所述主控制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有信息输入模块;
协议转化模块,所述协议转化模块连接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的输出端,所述协议转化模块包括协议自适应调整模块,所述协议自适应调整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协议解析模块,所述协议解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有协议加密模块;
无线传输模块,所述无线传输模块连接于所述协议转化模块的输出端,所述协议转化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有网络输出接口;
网络输入转化模块,所述网络输入转化模块连接于所述数据采集模块的输出端。
优选的,所述网络输入接口a、网络输入接口b和网络输入接口c的输入端分别连接有网络输入感应器a、网络输入感应器板b和网络输入感应器c,所述网络输入转化模块的输入端分别与所述网络输入接口a、网络输入接口b 和网络输入接口c输出端连接。
优选的,还包括:放置器,所述放置器的底部活动连接有底座,所述放置器上分别开设有放置槽和两个凹槽,所述凹槽的内部设置有固定结构,所述固定结构包括限位杆和固定杆,所述放置器的顶部设置有防护层。
优选的,所述底座内壁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滑杆,且所述滑杆顶端与所述放置器的内部活动连接,所述滑杆的表面套接有压缩弹簧。
优选的,所述放置器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定位杆,所述底座内壁的底部开设有定位槽,且所述定位杆的底端与所述定位槽的内表面活动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乌鲁木齐明华智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乌鲁木齐明华智能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3080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