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32929.2 | 申请日: | 2020-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930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5 |
发明(设计)人: | 胡敬东;贾永明;王秀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岭北筑路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6/26 | 分类号: | C04B26/26;C04B20/02;C04B18/26;C04B11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沥青 混合 料及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路面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其中,一种沥青混合料,以重量份数计,包括100份混合集料、4.1‑4.7份沥青以及0.3‑0.5份改性竹粉增强剂;所述混合集料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矿粉5%、粒径为0.075‑3mm的石屑38‑46%、粒径为3‑5mm的碎石11‑15%、粒径为5‑10mm的碎石8‑12%,余量为粒径为10‑13mm的碎石;所述改性竹粉增强剂由竹材废料经碱处理、改性处理制得。本发明提供的沥青混合料具有成本低、抗车辙性能、残留稳定度以及动稳定度好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路面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沥青混合料是由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而成的混合料的总称;工程上常用的沥青混合料有两类:一类是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是由适当比例的粗集料、细集料及填料组成的符合规定级配的矿料,与沥青结合料拌和、压实后剩余空隙率小于10%的混合料,简称沥青混凝土,以AC表示。第二类是沥青碎石混合料,是由适当比例的粗集料、细集料及填料(或不加填料)与沥青拌和、压实后剩余空隙率在10%以上的混合料,简称沥青碎石混合料,以AM表示。现有技术中,申请公布号为CN108101420A的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包括粗集料、细集料、矿粉和胶粉改性沥青,其中,所述胶粉改性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采用GTM方法进行设计;所述沥青混合料的油石比为5.2%~5.6%。
沥青混合料中的细集料可以分为天然砂和机制砂(人工砂),天然砂指的是由自然条件作用而形成的、粒径在5mm以下的岩石颗粒,其主要分为河砂、海砂和山砂;机制砂指的是由机械破碎后的粒径小于4.75mm的岩石颗粒。天然砂的主要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呈酸性,颗粒圆整、表面光洁,有利于增强沥青混合料的合理性,但是因其与沥青的粘附性较差,会造成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下降,因此沥青混合料中的天然砂的用量一般在10%左右。由于天然砂经过多年的开采,资源越来越少,为了缓解天然砂的供应压力,机制砂是沥青混合料中常用细骨料,机制砂是由石灰岩、花岗岩、玄武岩等加工而成,相对于天然砂而言,机制砂具有较好的颗粒表面纹理,可以增强其与沥青的吸附能力,是比较理想的沥青混合料的细骨料材料。但是由于机制砂是需要由碎石加工而成,虽然其来源比较广泛,但是加工的过程也增加了生产成本。而石屑是采石场加工碎石时通过规格为2.36mm或4.75mm的筛子的筛下部分集料的统称,石屑是由石灰岩片石加工而成,石屑作为其他粗规格料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其成本明显低于天然砂与机制砂,采用石屑作为沥青混合土的细骨料可以明显降低生产成本,其表面比天然砂粗糙,这对提高马歇尔稳定度以及车辙试验的动稳定度效果非常显著。但是相较于天然砂和机制砂,石屑中的细颗粒偏多且含有较多粒径小于0.16mm的石粉,导致石屑的级配以及强度的均匀性不及天然砂,并且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沥青混合料的残留稳定度以及动稳定度均会降低,影响沥青混凝土的性能。因此,如何提高以石屑为细骨料的沥青混合料的力学性能,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沥青混合料,其具有成本低、抗车辙性能、残留稳定度以及动稳定度好的优点。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沥青混合料的制备方法,其具有热拌温度低,操作简单的优点。
为实现上述第一个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沥青混合料,以重量份数计,包括100份混合集料、4.1-4.7份沥青以及0.3-0.5份改性竹粉增强剂;
所述混合集料包括如下重量百分数的组分:矿粉5%、粒径为0.075-3mm的石屑38-46%、粒径为3-5mm的碎石11-15%、粒径为5-10mm的碎石8-12%,余量为粒径为10-13mm的碎石;所述改性竹粉增强剂由竹材废料经碱处理、改性处理制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岭北筑路材料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岭北筑路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329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