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动盘的双向浮动固定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34473.3 | 申请日: | 2020-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013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9 |
发明(设计)人: | 谢坚;王达;刘畅;王文杰;吴家杰;董戈;池霖;刘轶才;杨帅;孙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T1/06 | 分类号: | B60T1/06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崔斌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碳纤维 复合材料 制动 双向 浮动 固定 结构 | ||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动盘的双向浮动固定结构。该结构包括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动盘、金属转接盘、金属防松螺母、金属垫片、波形垫片、金属衬套和铰制孔螺栓;所述复合材料制动盘通过金属转接盘与车轮轮毂相连接;所述复合材料制动盘与金属转接盘通过铰制孔螺栓与金属防松螺母相连接;所述复合材料制动盘与金属转接盘之间、铰制孔螺栓上装配有金属衬套;所述金属转接盘与金属防松螺母沿轴线方向装配有波形垫片与所述金属垫片。该结构具有轴向与径向双向浮动效果,并且通过将制动力以摩擦力矩直接传递给轮辐,以减轻制动过程中轮毂的受力工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动盘的双向浮动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动盘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制动盘的质量,而且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动盘具有摩擦系数高、抗热衰退能力强和制动效能稳定等特点,有效提升车辆的制动性能,因而被广泛应用于方程式赛车等竞赛车辆、高性能辆及高档乘用车。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具有各项异性,为保证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动盘在制动时因为受到大载荷且不均匀的制动力而超过径向方向的强度极限而造成制动盘结构破坏,通常会设计一金属材料的转接盘将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动盘与车轮轮毂相连接。车辆制动实质是将车辆动能转换为热能的能量转换过程,制动盘会因制动瞬时产生的巨大热量使得制动盘的温度迅速升高。由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动盘与转接盘的热膨胀系数差异很大,因而两者在固定结构设计时如果为未能考虑材料因受热膨胀产生差异较大的形变,则此固定结构将会因受到过大的热应力进而使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动盘和转接盘的结构都发生破坏。
同时浮动式制动盘在受到制动力时因为制动盘与轮毂间存在一定的活动空间,制动盘两个平面在受到两侧摩擦片相同的作用力下,能够使制动盘平面与摩擦片平面始终保持平行,从而弥补制动盘由于零件加工误差和零件间装配误差导致制动盘工作平面与摩擦片平面不平行而产生的偏磨和受力不均匀的情况。
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动盘由于制作工艺复杂,要实现双向浮动的效果需要额外设计复杂的固定结构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动盘与轮毂间的连接,结构的加工难度大且成本较高,受制动盘尺寸和制动盘安装空间的约束很大。在对于小尺寸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动盘的固定结构往往受尺寸制约而采用刚性连接,从而影响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动盘的实际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的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动盘的双向浮动固定结构,该结构具有轴向与径向双向浮动效果,并且通过将制动力以摩擦力矩直接传递给轮辐,以减轻制动过程中轮毂的受力工况,解决了现有制动盘存在的上述问题。
本发明技术方案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一种用于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动盘的双向浮动固定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结构包括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动盘1、金属转接盘2、金属防松螺母3、金属垫片4、波形垫片5、金属衬套6和铰制孔螺栓7;所述复合材料制动盘1通过金属转接盘2与车轮轮毂相连接;所述复合材料制动盘1与金属转接盘2通过铰制孔螺栓7与金属防松螺母3相连接;所述复合材料制动盘1与金属转接盘2之间、铰制孔螺栓7上装配有金属衬套6;所述金属转接盘2与金属防松螺母3沿轴线方向装配有波形垫片5与所述金属垫片4。
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动盘1通风式制动盘,采用碳纤维陶瓷复合材料,其内径旁沿圆周均匀分布有8个螺栓固定沉头孔9;所述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动盘1的通风道包括16条通道和8条盲道;所述通道和盲道均为扇形;两相邻盲道之间分布有通道,通道的开口弧度为10°,盲道的开口弧度为6°;8条所述盲道与8个螺栓固定沉头孔9具有统一的对称中心线,盲道位于螺栓固定沉头孔9的沿径向方向外侧;每条所述通道上设置有两个第一通风孔,第一通风孔直径均为4mm,两个第一通风孔孔心间隔4°,孔心的径向间距为12mm;每条所述盲道上设置有一个第二通风孔;第二通风孔与邻近通道上第一通风孔孔心间隔12.5°。
所述金属转接盘2的外围沿圆周均匀分布有8个长条状的连接通孔8,所述连接通孔8的位置与螺栓固定沉头孔9的位置相匹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3447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