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粒度混合的光正交模分复用接入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35987.0 | 申请日: | 2020-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316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刘博;忻向军;任建新;毛雅亚;渠松松;王瑞春;沈磊;李良川;周锐;王光全;吴泳锋;孙婷婷;赵立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J14/04 | 分类号: | H04J14/04;H04B10/516;H04B10/25;H04L27/34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王磊 |
地址: | 21004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粒度 混合 正交 模分复用 接入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光正交模分复用,电码分复用正交频分复用的新型无源光网络接入系统,使不同的用户/服务可以同时占用相同的子载波,并且可以消除由于高代码相关性而导致的不同用户/服务之间的干扰,另外由于具有很高的码增益,可以抵抗功率分配器的损耗,从而支持更多的用户,并减轻不同用户之间的差拍噪声,同时采用多模光纤作为传输媒介,每种模式可以单独传输终端到用户的信号,并提出了光正交模分复用的方法,从而消除了模式与模式之间的串扰,大大提高了系统的信息传输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多粒度混合的光正交模分复用接入系统。
背景技术
正交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由于其高频谱效率,高色散容忍度以及多种服务供应和动态带宽分配的灵活性而被视为未来宽带接入网络的有效解决方案。近年来,许多研究和开发集中在正交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上,例如混合波分复用-正交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和混合时分复用-正交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然而,波分复用-正交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需要大量的高速OFDM收发器和阵列波导光栅在光网络单元之间分配宽带,这不仅会增加系统成本和复杂度,而且缺乏根据不同服务和用户之间的需求,在多个网络之间动态分配资源的灵活性。时分复用-正交频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支持在不同的服务和用户之间动态分配带宽,但仍需要改进,例如有下行传输引起的不同用户之间的干扰和物理层的不安全性。电码分多址技术具有许多吸引人的功能,例如高功率预算,安全的物理层,不同用户之间的干扰小以及不同信道之间的低差拍噪声。
人们已经通过利用单模光纤中的两个偏振模承载信号,来增加系统容量。然而同一芯中的多个模式,可作为对的传输信道,可称为模式复用。目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对少模光纤等新型光纤的超高容量传输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迅猛发展。因此基于模式复用技术的多芯光纤以成为光纤通信发展的趋势。模式复用技术是一种基于光纤波导传输模式,采用除了基本传输模式外还包括更高阶模式作为载波,进行模分复用,实现更高容量,更高传输速率的新型光通信技术。在模式复用传输系统中,由于多模光纤(一般传输模式数2~10)具有较大的模场面积,因此模式传输中受到模间色散、模间耦合以及非线性损伤的影响要比传统多模光纤更轻微,因此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然而,由于多模光纤在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着材料、工艺等造成的折射率分布缺陷,以及在铺设工程中受外力影响造成的微弯、光纤跨段失配等影响,原本正交的传输模式在传输中发生相互耦合串扰,这种耦合是随机的,造成接收端模式信号的模糊,传输性能受到限制。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粒度混合的光正交模分复用接入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实际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粒度混合的光正交模分复用接入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终端数字信号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终端输入数据的数字信号处理输出,
数模转换及调制模块,用于对所述终端数字信号处理模块的输出的数字信号进行数模转换并将模拟信号加载到激光载体上;
复用解复用光纤传输模块,用于将光信号复用后通过多模光纤并解复用传输到用户端;
用户端,用于接收通过所述复用解复用光纤传输模块传输的光信号,对光信号进行解调提取数据信号。
进一步的,所述终端数字信号处理模块内配设有与用户数目相同的码片。
进一步的,所述数模转换及调制模块包括任意波发生器,所述任意波发生器将所述终端数字信号处理模块输入的数字信号进行数模转换并结合激光器、空间光调制器和马赫曾德尔调制器产生光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未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3598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