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山地丘陵地区进行蓝莓生态有机栽培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36041.6 | 申请日: | 2020-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432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5 |
发明(设计)人: | 徐政;吴承照;张娜;潘金瓶;戚博闻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G17/00 | 分类号: | A01G17/00;A01B79/02;C05F15/00 |
代理公司: | 合肥信诚兆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4159 | 代理人: | 尉敏 |
地址: | 200092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山地 丘陵 地区 进行 蓝莓 生态 有机 栽培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山地丘陵地区进行蓝莓生态有机栽培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在山地丘陵地区选取光照充足、无积水、土层深厚、土质为沙壤土或壤土的园地为种植区域,然后对种植区域进行整理、改良;若种植区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小于等于20g/kg,则对种植区域施用有机底肥;若种植区域土壤pH值大于5.5,则将土壤pH值调节至4‑5.5;采用梯田模式栽植,并根据梯田坡度值开设不同的沟深,具体如下:当坡度≥30°时,沟深为25‑35cm;当坡度<30°时,沟深为40‑60cm;梯田沿线开设排水沟,铺设滴灌管道;敷设地膜,将蓝莓果苗进行定植,于幼树期剪除花芽和幼果,根部滴灌,日常栽培管理,采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蓝莓栽培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山地丘陵地区进行蓝莓生态有机栽培的方法。
背景技术
蓝莓,属杜鹃花科越橘属植物。多年生灌木小浆果果树。因果实呈蓝色,故称为蓝莓。人工培育蓝莓,能成长至240cm高,果实较大,果肉饱满,改善了野生蓝莓的食用口感,增强了人体对花青素的吸收。蓝莓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具有防止脑神经老化、保护视力、强心、抗癌、软化血管、增强人机体免疫等功能,营养成分高。其中,由于蓝莓富含花青素,具有活化视网膜功效,可以强化视力,防止眼球疲劳而备受注目。也是世界粮农组织推荐的五大健康水果之一。并且据医学临床报告也显示,蓝莓中的花青素可以促进视网膜细胞中的视紫质再生,预防近视,增进视力。
我国蓝莓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入栽培后,蓝莓种植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特别是近年来,大量资本进入蓝莓产业,有效地促进了蓝莓产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人们对生活质量和保健提出了新的要求,除了基本谷物以外,老百姓对水果品质营养要求也不断提高。蓝莓作为一种外形美、口感好、营养高的水果能够很好满足百姓的需求。
目前在蓝莓的栽培存在一定缺点和不足,尤其是在山地丘陵地区,土质较差,改良土壤结构的方法一般是掺入锯末或普通营养土等,不仅土壤改良效果不好,而且蓝莓结果率低,产量少,果实偏小,造成蓝莓产量、品质、效益的严重损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山地丘陵地区进行蓝莓生态有机栽培的方法。
一种山地丘陵地区进行蓝莓生态有机栽培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在山地丘陵地区选取光照充足、无积水、土层深厚、土质为沙壤土或壤土的园地为种植区域,然后对种植区域进行整理、改良;
若种植区域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小于等于20g/kg,则对种植区域施用有机底肥;若种植区域土壤pH值大于5.5,则采用乙酸水溶液将土壤pH值调节至4-5.5;
S2、采用梯田模式栽植,在梯田区域开设180-220cm×140-160cm 的田垄,并根据梯田坡度值开设不同的沟深,具体如下:
当坡度≥30°时,沟深为25-35cm;当坡度<30°时,沟深为 40-60cm;
梯田沿线开设排水沟,铺设滴灌管道;
S3、敷设地膜,将蓝莓果苗进行定植,于幼树期剪除花芽和幼果,根部滴灌,日常栽培管理,采收。
采用山地丘陵地区的泉水或者有机发酵过程中所产生的沼液进行根部滴灌。
优选地,S1中,有机底肥施用方法如下:将河沙、锯末、草炭或烂树皮掺入土壤中;对土壤进行改良,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使之符合蓝莓的生长要求。
优选地,S2中,梯田模式为外高内低的等高线梯田模式。
优选地,S3的日常栽培管理过程中采用太阳能诱虫灯灭虫。
优选地,S3的日常栽培管理过程中施用有机肥料,有机肥料采用有机废弃物作为原料,经厌氧发酵得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3604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焦炉烟道气脱硝脱硫余热利用一体化装置
- 下一篇:一种双层面料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