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IPTV端到端拓扑网络建立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37632.5 | 申请日: | 2020-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7261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肖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北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12/28 | 分类号: | H04L12/28;H04L12/44;H04N21/61;H04Q1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浩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6 | 代理人: | 宋菲 |
地址: | 050021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iptv 端到端 拓扑 网络 建立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IPTV端到端拓扑网络建立方法及装置,其中,方法包括:解构IPTV业务网络,拆分获取对应的多层逻辑架构;其中,多层逻辑架构包括树干层、枝干层及叶子层;采集枝干层各设备间对应的接口及MAC,利用双端MAC串接方式确定枝干层中各设备的拓扑网络路径;根据树干层与枝干层中相同的BRAS宽带接入服务器信息,将树干层与枝干层进行关联处理;构建机顶盒MAC映射关系,将对应的叶子层附着于枝干层,得到IPTV端到端拓扑网络。本发明解构IPTV业务网络拆分为多层逻辑架构,方便各层采用分别独立的算法计算,通过如账户、接口、IP等信息完成各层间的衔接,极大提升串接效率及灵活性。通过双端MAC串接方式大大提高串接的准确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互联网电视及城域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IPTV端到端拓扑网络建立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IPTV(交互式网络电视)业务端到端拓扑网络的应用场景,一般可以分为2类:一是针对用户投诉/质差场景,迅速查清用户整条业务链条,并结合主动干预手段,协助网络人员、客服人员迅速定位,快速排障;一是充分利用机顶盒软探针布放数量多、范围广的特点,将软探针采集的质量数据与网络拓扑相结合,对具体网络故障/瓶颈(以及CDN(ContentDelivery Network,内容分发网络)等服务节点)做到提前发现,实现主动运维,提升整体网络业务保障水平。
现有技术对IPTV业务端到端拓扑网络构建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手工静态资料方式:依托综资系统采集IPTV业务开通的用户数据,结合分光器、OLT(optical line terminal,光线路终端)、电路调单等静态数据关联,构建端到端拓扑网络。但这种方式存在依赖人工录入、准确度差、不感知变化等问题;
2)基于账户与RADIUS(Remote Authentication Dial In User Service,远程用户拨号认证服务)话单关联方式:以家宽账号为主键,查询RADIUS日志、依据PPPoE(Point-to-Point Protocol Over Ethernet,以太网上的点对点协议)+话单数据,套用家宽业务拓扑关系。但这种方式存在算法效率低下、忽视IPTV与家宽业务拓扑差异、无法识别城域网汇聚交换机、无法串接头端业务系统等问题。
传统的端到端业务链条发现,一般基于单用户信息全网串接方式,IT网管以天粒度针对每个用户使用RADIUS话单为主进行串接。但将上述方法运用到IPTV场景,存在以下4个显著问题:
单用户串接方案适用于PPPoE的家宽场景,现网往往由于某网元单边上行带宽不足,进而分业务透传,导致IPTV业务与家宽业务路径不一致;
常规RADIUS话单只记录终端对应(BRAS(Broadband Remote Access Server,宽带接入服务器)端口、MAC(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媒体存取控制位址)、VLAN(Virtual Local Area Network,虚拟局域网)、计费信息等;即使OLT部署PPPoE,也只能增加(OLT、PON口(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纤网络)信息等)),始终无法处理城域网SW拓扑部分;
常规家宽业务的(SVLAN+CVLAN+MAC)串接方式,适用于家宽建立PPPoE隧道封装场景。但是IPTV场景采用的IPoE认证方式,不会建立端到端隧道,而是建立大二层局域网(单层VLAN封装),(VLAN+MAC)会同时命中同一局域网中的多台SW,导致串接错误。
单用户全流程串接的计算方式下,运算周期过长、服务器资源消耗大,完成1次300万用户计算大约需要数个小时,只能以天粒度输出,无法对用户拓扑变化做到敏捷响应。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发明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IPTV端到端拓扑网络建立方法及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北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河北有限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376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