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体外受精培养皿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39103.9 | 申请日: | 2020-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35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刘丽英;孙晓;郭帅帅;程昭霞;苏诗萌 | 申请(专利权)人: | 沈阳市妇婴医院 |
主分类号: | C12M1/22 | 分类号: | C12M1/22;C12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细软智谷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471 | 代理人: | 王文雅 |
地址: | 110000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外受精 培养皿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体外受精培养皿,涉及辅助生殖技术用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体外受精培养皿不能对精子进行优选的技术问题。该体外受精培养皿包括培养皿本体和皿盖,培养皿本体内设置有容纳腔室,容纳腔室内设置有一个精子容置区和至少两个卵子容置区,卵子容置区和精子容置区之间通过导流通道相连通,精子容置区底端的上端面和卵子容置区底端的上端面均与培养皿本体底部的上端面相齐平,导流通道底端的下端面与培养皿本体底部的上端面之间存在空隙,培养皿本体的两侧设有与培养皿本体活动连接的提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辅助生殖技术用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体外受精培养皿。
背景技术
体外受精是指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子在体外人工控制的环境中完成受精过程的技术,英文简称为IVF。由于它与胚胎移植技术(ET)密不可分,又简称为IVF-ET。在生物学中,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到母体后获得的动物称试管动物(test-tube animal)。这项技术成功于20世纪50年代,在最近20年发展迅速,现已日趋成熟而成为一项重要而常规的动物繁殖生物技术。
体外受精技术对动物生殖机理研究、畜牧生产、医学和濒危动物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如用小鼠、大鼠或家兔等作实验材料,体外受精技术可用于研究哺乳动物配子发生、受精和胚胎早期发育机理。在家畜品种改良中,体外受精技术为胚胎生产提供了廉价而高效的手段,对充分利用优良品种资源,缩短家畜繁殖周期,加快品种改良速度等具有重要价值。在人类,IVF-ET技术是治疗某些不孕症和克服性连锁病的重要措施之一。体外受精技术还是哺乳动物胚胎移植、克隆、转基因和性别控制等现代生物技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体外受精技术中,需要使用一种供精子和卵子进行体外受精的培养皿,在培养皿中放入培养液,然后将精子和卵子放在一个培养皿中完成受精过程。在人类,体外受精时需要约5万到10万条精子以获得较好的受精机会,而自然体内受精时仅有少量的精子能够到达卵母细胞周围。这是因为体内受精时,人体射出的精子并不都具备受精能力,还需要在女性生殖道内获能,并通过宫颈粘液的阻挡、避开子宫内白细胞的吞噬。也就是说,在自然体内受精的过程中,精子是通过一段相对漫长的游动而最终到达输卵管与卵子相结合的,只有活力和功能正常的精子才能最终有能力到达卵子结合部位。然而,目前的体外受精方式无法有效模拟体内受精时优胜劣汰的原则,主要体现为:卵子加入授精液后直接与精子接触,或者,精子加入授精液时并没有经过再次的游动竞争,这样就达不到优中选优的目的,导致部分活力差或功能不全的精子进入卵子的概率增加。在体外受精过程中,卵子可能和质量差的精子相结合,也因此产生很多不利影响。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现有技术中,这种体外受精培养皿没有什么特别的设计,通常是在该器皿中放入培养液,然后简单地将精子和卵子放在一起以完成受精过程,不能对精子进行优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体外受精培养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体外受精培养皿不能对精子进行优选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体外受精培养皿,包括培养皿本体和皿盖,所述培养皿本体内设置有容纳腔室,其中:所述容纳腔室内设置有一个精子容置区和至少两个卵子容置区,所述卵子容置区和所述精子容置区之间通过导流通道相连通,所述精子容置区底端的上端面和卵子容置区底端的上端面均与所述培养皿本体底部的上端面相齐平,所述导流通道底端的下端面与所述培养皿本体底部的上端面之间存在空隙,所述培养皿本体的两侧设有提手且所述提手与所述培养皿本体活动连接。
优选地,所述导流通道底端的下端面与所述培养皿本体底部的上端面之间的距离为0.4mm~0.6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沈阳市妇婴医院,未经沈阳市妇婴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391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能源汽车充电系统
- 下一篇:一种SPC基3D打印板材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