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压桩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39669.1 | 申请日: | 2020-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871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刘云浪;傅学怡;吴兵;吴国勤;周坚荣;冯叶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7/20 | 分类号: | E02D7/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压桩装置及方法,涉及结构工程技术领域。对待压入桩的位置及承载力均无要求,适用范围广,工序简单,成本较低。本发明的压桩装置,包括抗压桩、抗拔桩、变推力千斤顶和反力梁;抗压桩的顶部设置变推力千斤顶,抗拔桩设置在抗压桩的一侧,反力梁一端设置于变推力千斤顶的顶出端上方,反力梁的中部柔性连接抗拔桩的顶部,反力梁的另一端设有与待压入桩连接的抱紧装置;同时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压桩装置的压桩方法,包括计算抗压桩与抗拔桩的数量,然后将抗压桩与抗拔桩均打入基坑底部土层中,再启动变推力千斤顶,并逐步加大变推力千斤顶的推力,直至变推力千斤顶达到设定的值。本发明可用于将待压入桩压入设定的持力层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结构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压桩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预应力混凝土方桩及钢桩等桩基础施工时,通常采用锤击法或静压法等。锤击法是利用桩锤下落时的瞬时冲击机械能,克服土体对桩体的阻力,使其静力平衡状态遭到破坏,导致桩体下沉,达到新的静压平衡状态,如此反复地锤击桩头,桩身也就不断地下沉。静压法是指利用无振动、无噪声的静压力将桩体压入土中。无论采用锤击法或静压法沉桩,由于现有的大型打桩或压桩设备都有一个较大的作业半径,而上述设备的夹桩器距离设备中心的距离一般小于作业半径,因此,由于操作空间受限,对于承载力较大且靠近基坑侧壁的待压入桩,现有大型打桩或压桩设备无法对其进行施工,当基坑的空间足够时,现有技术一般会将承载力较大的桩替换为多个承载力较小的桩,该方法工序复杂,且成本高;当基坑的空间有限时,即使将承载力较大的桩替换为密布的承载力较小的桩,总的承载力可能仍不够,这时就需要重新调整设计方案,成本更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压桩装置及方法,对待压入桩的位置及承载力均无要求,适用范围广,工序简单,成本较低。
为达到上述目的,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桩装置,包括抗压桩;抗拔桩,设置在所述抗压桩的一侧;变推力千斤顶,设置在所述抗压桩的顶部,所述变推力千斤顶的固定端连接在所述抗压桩的顶面上;反力梁,所述反力梁一端设置于所述千斤顶的顶出端上方,所述反力梁的中部柔性连接所述抗拔桩的顶部;所述反力梁的另一端设有抱紧装置,所述抱紧装置用于与待压入桩连接;所述抗拔桩所承受的所述反力梁传来的拉力与所述抗压桩所承受的所述反力梁传来的压力的方向平行。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压桩装置,包括抗压桩、抗拔桩、变推力千斤顶和反力梁;抗拔桩设置在抗压桩的一侧,抗压桩的顶部连接变推力千斤顶的固定端,反力梁一端设置于千斤顶的顶出端上方,反力梁的中部柔性连接抗拔桩的顶部,抗拔桩承受的反力梁传来的拉力与抗压桩所承受的反力梁传来的压力的方向平行,以使反力梁的两端能够以柔性连接点为支点上下运动,反力梁的另一端设有与待压入桩连接的抱紧装置;根据杠杆原理,变推力千斤顶向上推动反力梁的一端时,反力梁的另一端向下运动,并通过抱紧装置给待压入桩施加压力,随着变推力千斤顶的推力逐步增加,待压入桩最终被压入要求的持力层,待压入桩的承载力满足设置要求;抱紧装置设置在反力梁的端部,对操作空间的要求小,因此,抱紧装置既可以连接位于基坑中部的桩,也可以连接靠近基坑侧壁的边桩或角桩,反力梁一端设置于变推力千斤顶的顶出端上方,变推力千斤顶可为反力梁提供变推力,既可适用于承载力小的待压入桩,也适用于承载力大的待压入桩;由此,本发明实施例对待压入桩的位置和承载力均无要求,适用范围广,并且无须将大型桩替换为多个小型桩工序简单,也无须更改设计方案,工序简单、成本较低。
另一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压桩装置的压桩方法,包括,计算抗压桩与抗拔桩的数量;将所述抗压桩与所述抗拔桩均打入基坑底部土层中;启动所述变推力千斤顶,并逐步加大所述变推力千斤顶的推力,直至所述变推力千斤顶达到设定的推力值。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使用上述压桩装置的压桩方法,由于该压桩方法是上述压桩装置的使用方法,因此本发明实施例的压桩方法能够解决相同的技术问题,并产生相同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未经悉地国际设计顾问(深圳)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3966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