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力致变色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41589.X | 申请日: | 2020-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2192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朱世平;向阳;石磊;张祺 | 申请(专利权)人: |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
主分类号: | B32B27/08 | 分类号: | B32B27/08;B32B27/18;B32B27/28;B32B27/34;B32B33/00;C09K9/00;C09K9/02;G02F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超凡宏宇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3 | 代理人: | 王焕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变色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1.力致变色材料,其特征在于,包括变色层和设置于所述变色层至少一侧的回复层;
所述变色层包括第一聚合物弹性体和微米颗粒,所述第一聚合物弹性体的折射率与所述微米颗粒的折射率的差值为0~0.05;
所述回复层包括第二聚合物弹性体;
所述第一聚合物弹性体和/或第二聚合物弹性体包括聚硅氧烷类弹性体、聚丙烯酸酯类弹性体和聚丙烯酰胺类弹性体中的任一种或多种;
所述微米颗粒包括有机硅颗粒、二氧化硅颗粒、聚苯乙烯颗粒和硅酸钠颗粒中的任一种;
所述微米颗粒的直径为1~15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致变色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力致变色材料包括所述变色层和设置于所述变色层一侧或两侧的回复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致变色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合物弹性体的折射率为1.38~1.7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致变色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米颗粒的折射率为1.33~1.7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致变色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色层与所述回复层的厚度之比为1﹕(0.1~1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力致变色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色层与所述回复层的厚度之比为1﹕(0.5~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致变色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色层的厚度为0.1~2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致变色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回复层的厚度为0.1~2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力致变色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变色层中,所述第一聚合物弹性体和所述微米颗粒的质量比为1﹕(1~0.1)。
10.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力致变色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将所述第一聚合物弹性体的聚合物前驱体与所述微米颗粒混合均匀,聚合物固化形成变色层;
(b)将所述第二聚合物弹性体的聚合物前驱体置于所述变色层的表面,聚合固化形成回复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力致变色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将所述第二聚合物弹性体的聚合物前驱体置于所述变色层的一侧表面,聚合固化;然后将所述第二聚合物弹性体的聚合物前驱体置于所述变色层的另一侧表面,聚合固化。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力致变色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将所述第二聚合物弹性体的聚合物前驱体置于所述变色层的两侧表面,聚合固化。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力致变色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聚合固化的方法包括:将待聚合固化的物料置于具有一定厚度的夹板模具中在光和/或热的作用下引发聚合固化。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力致变色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a)中,所述聚合固化的方法包括:将待聚合物固化的物料刮涂至基底上,在光和/或热的作用下引发聚合固化。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力致变色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所述聚合固化的方法包括:将所述回复层的聚合物弹性体的聚合物前驱体置于所述变色层的表面,于具有一定厚度的夹板模具中在光和/或热的作用下引发聚合固化。
16.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力致变色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b)中,所述聚合固化的方法包括:将所述回复层的聚合物弹性体的聚合物前驱体刮涂至所述变色层的表面,在光和/或热的作用下引发聚合固化。
17.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力致变色材料在智能窗口领域中的应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未经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41589.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