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血液净化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膜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42023.9 | 申请日: | 2020-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952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何春菊;王建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D71/78 | 分类号: | B01D71/78;B01D69/02;B01D67/00;C08F8/36;C08F210/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3 | 代理人: | 魏峯 |
地址: | 2016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血液 净化 乙烯 共聚物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NIPS或TIPS制备血液净化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膜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丙基甜菜碱、EVOH、催化剂和有机溶剂混合后反应,沉淀,清洗并干燥,然后与EVOH、有机溶剂均质混合,脱泡,成膜,即得。该方法简单,快速,成本低,得到的共聚膜具有较好的抗生物污染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功能高分子膜材料的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用非溶剂致相分离(NIPS)或热致相分离(TIPS)制备血液净化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膜的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生物材料和人工器官需求的提高,用于血液净化的膜材料受到越来广泛的关注。血液净化是将患者的血液引出体外,通过净化装置清除血液中的某些致病物质(毒素),或补充营养成分到血液中,达到净化血液、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血液透析、血液滤过、血浆分离以及膜腹透析等。其中,净化膜是净化设备中最重要的部分,血液净化治疗效果决定于净化膜材料质量之优劣。
目前临床上使用纤维素及其衍生物、聚丙烯腈(PAN)、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砜(PSF)、聚醚砜(PES)以及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等聚合物通过合适的加工类型如热致相分离、非溶剂相分离或熔融拉伸等方法制备血液净化膜(Journal of MembraneScience,2002,210,411-421)。然而,这些膜材料都面临膜生物污染问题,这主要是由于血浆中的蛋白质会在短时间内迅速吸附沉积到膜表面,形成蛋白质吸附层,从而导致膜孔堵塞,影响净化效果和效率(Biomaterials,2008,29,4285-4291)。为了解决这类问题,患者通常需要使用药物来抑制膜表面生物污染物的形成。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抗凝剂肝素,但是肝素的使用会引起部分患者的自发性出血。因此开发具有高效抗生物污染的血液净化膜材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抗生物污染介质如聚乙二醇及其衍生物、两性离子和聚乙烯吡咯烷酮进行膜改性是提高膜抗污性能的主流策略。其中两性离子聚合物是一类新型的无污染和生物相容性极强的材料。它能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强烈结合水分子,形成的水合层提供一个物理和能量屏障,以减少污染物和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目前,已有采用表面涂覆、表面接枝以及共混改性将两性离子引入到膜基质中。表面涂覆简单、方便,但是所得到的涂覆层往往只是暂时的,并不能多次使用。而表面接枝的方法可以解决涂层的不稳定性,由于接枝链可以与膜表面形成稳定的共价键。然而表面接枝需要繁琐的步骤以及苛刻的条件,此外,接枝链还可能堵塞膜孔并降低膜的渗透性能。因此共混改性是提高膜材料抗生物污染的最有效的方法。然而两性离子由于多位点正负离子基团的水合作用限制了其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造成了两性离子材料在共混改性中的应用。
近年来,两亲性两性离子聚合物作为共混改性剂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这类聚合物中的疏水链段与膜基体形成强烈的疏水相互作用,这有利于提高两性离子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能,同时能够保持两性离子与膜基体的共混相容性。此外,具有优异的机械强度、热稳定性、耐化学试剂和生物无毒性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含有活性官能团羟基(-OH),用其改性制备的两亲性两性离子膜在血液净化领域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Carbohydrate polymers,2017,165:266-275.)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NIPS或TIPS制备血液净化的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膜的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膜材料中两亲性两性离子聚合物在有机溶剂中溶解性差以及膜抗生物污染差等缺陷。
本发明提供一种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膜,将丙基甜菜碱接枝乙烯/乙烯醇共聚物EVOH,然后与EVOH、有机溶剂均质混合,脱泡,成膜获得。
所述丙基甜菜碱为NCO-丙基甜菜碱。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用NIPS或TIPS制备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膜的方法,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4202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