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CIM模型的配电网馈线联络方式识别方法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42073.7 | 申请日: | 2020-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283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7 |
发明(设计)人: | 宁楠;熊楠;杨爱冰;杨鹏;王师国;易可;黄传炳;金正;陈实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F113/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禹为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272 | 代理人: | 吴肖敏 |
地址: | 550002 贵***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cim 模型 配电网 馈线 联络 方式 识别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基于CIM模型的配电网馈线联络方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解析XML文件中的节点信息和支路信息,建立CIM级拓扑网络结构,获取网络拓扑图;
利用所述CIM拓扑网络结构,判断开关支路是否同时存在两条配电网馈线;
分析判断结果的联络关系,将单条馈线视为一个节点,所述馈线间的联络线视为一条边,建立相应的馈线联络关系图;
利用所述馈线联络关系图识别、判断电网存在的配电网馈线接线方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CIM模型的配电网馈线联络方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配电网馈线CIM模型映射得到树状拓扑结构,且存在唯一的电源节点及对应的电源线支路,利用CIM规范中的变电站出线开关进行唯一定义;
所述树状拓扑结构包括,节点类型和支路类型。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于CIM模型的配电网馈线联络方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节点类型包括,
联络节点、终端节点、母线分段、配电变压器终端;
所述支路类型包括,虚拟支架、架空绝缘导线段、架空裸导线段、电缆段、断路器、负控开关、分段器、变压器绕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CIM模型的配电网馈线联络方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建立所述CIM级拓扑网络结构,包括,
按一定顺序对所述XML文件进行解析;
添加所述电源节点、连接节点、终奌站、母线、AC线分割、所述断路器、负载中断开关、隔离开关、所述变压器绕组、交界处、服务交付点。
5.如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基于CIM模型的配电网馈线联络方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判断所述开关支路是否同时存在所述两条配电网馈线,包括,
将每个所述节点和所述支路的统一识别ID进行一一比对;
若发现某个所述节点或所述支路同时存在所述两条配电网馈线时,则所述两条配电网馈线是共享支路。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于CIM模型的配电网馈线联络方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识别所述配电网馈线接线方式包括,
利用所述配电网馈线接线方式的判断规则识别所述配电网馈线接线方式;
确定是否为两供一备或多供一备接线方式;
定义涉及的所述馈线中有一条处于备用状态,结合所述馈线的负荷水平进行判断。
7.如权利要求1或6所述的基于CIM模型的配电网馈线联络方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馈线接线方式的判断规则包括,
当连通子图节点个数为1时,则为不联络馈线;
当连通子图节点个数为2时,则为手拉手接线方式;
当连通子图节点个数大于4时,则为非典型接线方式。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基于CIM模型的配电网馈线联络方式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馈线接线方式的判断规则还包括,
当连通子图节点个数为3时,包括,所有的节点度为2时为三联络接线方式,或不是所有的所述节点度为2时是两供一备、非典型接线方式;
当连通子图节点个数为4时,包括,所有的节点度为2时为四联络接线方式,或不是所有的所述节点度为2时是三供一备、非典型接线方式。
9.一种基于CIM模型的配电网馈线联络方式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数据中心模块(100),用于解析所述XML文件信息、储存数据结果、所述判断结果、分析结果和识别结果,其包括,求解器(101)和输出管理单元(102),所述求解器(101)用于解码所述支路信息和所述节点信息、读取CIM数据流,建立所述CIM网络拓扑结构,所述输出管理单元(102)用于数据转换和输出所述网络拓扑图、所述馈线联络关系图;
判断模块(200)与所述数据中心模块(100)相连接,所述判断模块(200)用于判断所述开关支路是否同时存在所述两条配电网馈线;
分析模块(300),用于读取所述所述CIM网络拓扑结构,分析所述判断结果的所述联络关系,形成所述馈线联络关系的数据流,并发送给所述输出管理单元(102)形成所述所述馈线联络关系图;
识别模块(400),用于辨别所述配电网馈线接线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未经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42073.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耐蚀型双金属膜复合铝塑膜及其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智能化图书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