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建筑用克服木材生物缺陷夹持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43763.4 | 申请日: | 2020-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9103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邓扬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邓扬全 |
主分类号: | B27C5/02 | 分类号: | B27C5/02;B27C5/06;B24B19/24 |
代理公司: | 北京恒泰铭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42 | 代理人: | 周成金 |
地址: | 62910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克服 木材 生物 缺陷 夹持 设备 | ||
本发明涉及建筑用木材制作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建筑用克服木材生物缺陷夹持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切盘,壳体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连接轴,连接轴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支撑架,支撑架的表面活动连接有缓冲杆,缓冲杆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压缩弹簧,缓冲杆远离壳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稳压器,支撑架的表面且位于稳压器的右侧活动连接有齿轮,齿轮的表面活动连接有线圈板,齿轮的背部活动连接有往复弹簧。线圈管与线圈板的的斥力作用在滚轮杆表面,使滚轮始终赋予木材一个夹持力,且夹持力度的大于与对称的磁铁的距离有关,故从而达到了利用电磁关系提供相适配夹持力保证木材切面水平度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用木材制作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建筑用克服木材生物缺陷夹持设备。
背景技术
木材是能够次级生长的植物,如乔木和灌木,所形成的木质化组织。这些植物在初生生长结束后,根茎中的维管形成层开始活动,向外发展出韧皮,向内发展出木材;由于木材具有坚固耐用等特点,被加工后常被用来当做建筑的原材料。
对于原生态的木材,现有技术采用切割的方式对其进行处理,由于木材天然生长,其内部容易被生物所害,这类木材的缺点便是内部腐朽、变色和虫蛀等;而现有切割设备对此类木材进行切割时缺少夹持机构,导致木材受力迸溅误伤工人;此外,现有的木材切割设备多为人工推动切割,故切割面水平度存在的误差较大,影响后期使用,因此一种建筑用克服木材生物缺陷夹持设备应运而生。
发明内容
为实现上述利用切盘工作力推动木材移动保证切面蒸汽水平、利用电磁关系提供相适配夹持力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建筑用克服木材生物缺陷夹持设备,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切盘,壳体的内部活动连接有连接轴,连接轴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支撑架,支撑架的表面活动连接有缓冲杆,缓冲杆的表面活动连接有压缩弹簧,缓冲杆远离壳体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稳压器,支撑架的表面且位于稳压器的右侧活动连接有齿轮,齿轮的表面活动连接有线圈板,齿轮的背部活动连接有往复弹簧,往复弹簧远离齿轮的一端活动连接有施压箱,施压箱的内部活动连接有滚轮杆,滚轮杆的表面活动连接有砂片。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线圈管被拉动做往复运动,并产生与线圈板一样的工作效果,当两者均产生电流时,线圈管与线圈板的的斥力作用在滚轮杆表面,使滚轮始终赋予木材一个夹持力,且夹持力度的大于与对称的磁铁的距离有关,故从而达到了利用电磁关系提供相适配夹持力保证木材切面水平度的效果。
2.通过连接轴将切盘的运动传递在齿轮表面的同时也会驱动滚轮杆表面的滚轮进行旋转,且由于木材表面凹凸不平,滚轮杆始终紧贴木材,故从而达到了利用切盘工作力推动木材移动的效果。
优选的,所述滚轮杆的表面活动连接有线圈管,线圈管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力,线圈管为金属材质,且通电时会根据电流的磁效应,产生磁性,任何通有电流的导线,都可以在其周围产生磁场的现象,称为电流的磁效应,电流磁效应中的磁性的大小与电流的强弱有关。
优选的,所述切盘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夹持板,夹持板为弧形设计,且弯曲处角度为三十度,便于和木材的圆弧面接触夹持。
优选的,所述连接轴与齿轮活动连接,且连接轴处于夹持板的内部,连接轴起到与切盘共用一个驱动源的作用,便于滚轮杆的滚动速度与切盘的切割速度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施压箱的数量是四个,且对称分布在切盘的两侧,与切盘之间的距离受往复弹簧控制。
优选的,所述夹持板的顶部固定连接磁铁,磁铁的数量是两个且磁性相反,便于两者产生相吸的磁力将木材夹持住。
优选的,所述磁铁产生的磁感线的覆盖范围大于壳体的表面积,且磁感线与线圈板的旋转方向垂直,磁感线:在磁场中画一些曲线,用使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这一点的磁场方向相同,这些曲线叫磁感线;这些磁感线均匀分布在磁铁的周围且为弧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邓扬全,未经邓扬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437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