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沉井封底的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46805.X | 申请日: | 2020-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953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黄隆盛;张足理;刘玉龙;廖一博;吴曼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23/08 | 分类号: | E02D23/08;E02D23/16 |
代理公司: | 广州凯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59 | 代理人: | 李俊康 |
地址: | 510000 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沉井 封底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沉井封底的施工方法,水下砼浇筑过程中,通过导管的慢提快落,防止导管拔出混凝土外,导管插入砼内深度为1m以上,当漏斗已达到最大高度不能再提升时,可拆卸上部的短管缩短导管的长度,当导管内的砼下降到预备拆卸的管节下口时,迅速降低导管,使砼停止从导管内流出,然后进行拆除工作;浇筑砼工作即将结束时,采用坍落度大于20cm的砼,当砼表面标高已达到设计标高时,在砼表面标高的基础上多浇筑10~20cm;测量水下砼面的上升数据、砼扩散半径数据,根据测量数据控制导管的埋入砼内的深度;完成沉井的一次性封底施工,沉井的抗浮系数符合要求,保证沉井基底土层具有足够的承载力,沉井不会发生沉降现象,减低了施工的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沉井施工技术领域,特别地是一种沉井封底的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沉井下沉主要穿越土层分别为素填土层,淤泥层,淤泥质黏土层,淤泥质砂层。其中淤泥层和淤泥质黏土层的强度低,渗透性低,含水量高,压缩性搞,灵敏度高,具触变性和流变性。淤泥层和淤泥质黏土层与淤泥质砂层相比,井壁摩阻力与承载力都发生了大幅度的减小。在沉井下沉穿越淤泥质砂层后,进入淤泥质黏土层时,易发生沉井倾斜与突沉的不良现象,易对外部土体带来较大的扰动,构筑物易出现不均匀沉降、变形、开裂等现象;同时沉井抗隆起系数较小,下沉过程中井格内土仓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隆起现象。现有技术中,沉井封底后往往达不到抗浮的要求,影响沉井基底土层的承载力甚至发生沉降现象,施工周期长,工况复杂,给沉井施工带来不便,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施工的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控制沉井姿态,沉井下沉精度高,下沉速度快,对外部土体扰动小,沉井抗隆起系数高,抗浮系数符合要求的沉井封底的施工方法。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沉井封底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沉井封底前准备工作,沉井下沉到位后,进行不少于8小时的连续观察,当沉井下沉量小于10mm,对沉井进行封底,封底采用水下砼封底,导管上部采用可拆卸的短管,导管下部采用长管;
(2)清基,采用空气吸泥机清除井内锅底浮泥,并将井墙、底梁等与封底砼接触处冲洗干净;
(3)沉井封底,沉井封底采用素砼;施工时,导管底距井底土面30~40cm,在导管顶部布置漏斗,以确保浇筑时的下料需要;在漏斗的颈部安放球塞,并用绳索或粗铁丝系牢;球塞安放时球塞中心设置在水面以上,在球塞上部先铺一层稠水泥砂浆,使球塞润滑后,再浇筑砼;漏斗先盛满坍落度为20-20cm的砼,然后将球塞慢慢下放一段距离;浇筑时割断绳索或粗铁丝,同时迅速不断向漏斗内灌入混凝土,此时导管内的球塞,空气和水受混凝土重力挤压由管底排出,砼在管底周围堆成圆锥状,将导管下端埋入砼内;
(5)沉井底板制作,当素砼封底达到规定强度后进行抽水,然后分格进行钢筋砼底板浇筑;
(6)管道支墩、排泥井及尾工施工;沉井及管道施工结束后,进行管道及井内清洗,井内进行连通管安装,管道支墩、毛石混凝土及排泥井的结构制作。进一步地,沉井封底后的抗浮验算:
在不计沉井侧壁摩阻力的情况,抗浮系数Kf>1.05;
Kf=G/F;
G——相应阶段沉井的自重(KN);
F——按施工阶段的最高水位计算浮力(KN);井内外水位取+1.0m。
进一步地,所述导管的试验拉力不小于导管自重和导管盛满砼后总重量的2倍。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3)中,导管下端埋入砼内深度不低于1m。
进一步地,浇筑砼工作即将结束时,采用坍落度大于20cm的砼,当砼表面标高已达到设计标高时,在砼表面标高的基础上多浇筑10~20cm,然后将导管从砼内拔出,并冲洗干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未经广东省建筑工程监理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4680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