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载薄膜电容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46859.6 | 申请日: | 2020-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4386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陈佳建;张建伟;唐建;于兴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奥思伟尔电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G2/14 | 分类号: | H01G2/14;H01G4/228;H01G4/33;H01G4/38 |
代理公司: | 杭州浙科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13 | 代理人: | 刘元慧 |
地址: | 310053 浙江省杭州市滨***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薄膜 电容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载薄膜电容,包括壳体,壳体内通过环氧树脂从下到上依次灌封有三相输出铜排、正极铜排和负极铜排,壳体的底面形成灌封面,所述正极铜排和负极铜排之间焊接设置有电芯,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用于降低薄膜电容内部温度的导热组件,所述导热组件凸出灌封面。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通过设置在正极铜排和三项输出铜排上的导热柱,从而实现将薄膜容器内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避免薄膜容器内部温度过高,降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单管的损坏率,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容器,具体涉及一种车载薄膜电容。
背景技术
车载薄膜电容在实际安装使用时,通常与绝缘栅双极性晶体管直接连接,在工作过程中,每个桥臂上的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单管上通过的电流一致性较差,使与之直接相连的薄膜电容温升很高,薄膜电容内部温度较高,而现有的用于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连接的薄膜电容的散热性能较差,很容易导致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单管的损坏,致使整个系统失效,因此,设计一种具有较好散热效果的车载薄膜电容十分有必要。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设计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降低其内部温度的车载薄膜电容。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加以实现:
所述的一种车载薄膜电容,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通过环氧树脂从下到上依次灌封有三相输出铜排、正极铜排和负极铜排,壳体的底面形成灌封面,所述正极铜排和负极铜排之间焊接设置有电芯,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用于降低薄膜电容内部温度的导热组件,所述导热组件凸出灌封面。
所述的一种车载薄膜电容,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铜排上设置有正极引脚,所述负极铜排上设置有负极引脚,三相输出铜排的两侧分设有三相引脚,所述正极引脚和负极引脚分设在壳体的两侧,且与对应的三相引脚交叉排列。
所述的一种车载薄膜电容,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组件包括设置在正极铜排上的正极导热柱、设置在三相输出铜排上的三相导热柱,所述三相输出铜排上还设置有供正极导热柱通过的通孔。
所述的一种车载薄膜电容,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导热柱及三相导热柱的下端均凸出灌封面。
所述的一种车载薄膜电容,其特征在于所述正极导热柱及三相导热柱上均设置有一圈凹槽,该凹槽灌封在环氧树脂内部。
所述的一种车载薄膜电容,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与三相导热柱依次交叉设置。
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通过设置在正极铜排和三项输出铜排上的导热柱,从而实现将薄膜容器内的热量及时散发出去,避免薄膜容器内部温度过高,降低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单管的损坏率,保证系统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正极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负极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三项输出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去掉壳体后的薄膜电容总成结构图;
图5为图4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安装安装关系结构图;
图中,1-壳体,2-三相输出铜排,201-三相引脚,202-三相导热柱,203-通孔,3-正极铜排,301-正极引脚,302-正极导热柱,4-负极铜排,401-负极引脚,5-灌封面,6-电芯,7-凹槽,8-IGBT,9-散热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并给出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奥思伟尔电动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奥思伟尔电动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468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