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型耳道式助听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48376.X | 申请日: | 2020-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463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05 |
发明(设计)人: | 余仕湖;李伯阳;李成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新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R25/00 | 分类号: | H04R25/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精诚新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5218 | 代理人: | 李宁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火炬***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型 耳道式 助听器 | ||
本发明公开了微型耳道式助听器,除受话器以外的其他电子元器件包裹在壳体内部,壳体的前端密封固定在受话器的后端,受话器的出声口暴露在壳体外部,受话器上包裹耳膜头,耳膜头以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壳体的前端,受话器的出声口位于在耳膜头内部。本发明的的结构可以增加深入耳道部分的弯曲程度,减小助听器的体积,提高适配性、舒适性和隐蔽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助听器和耳机的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微型耳道式助听器。
背景技术
助听器(Hearing Aid)是一个有助于听力残疾者改善听觉障碍,进而提高与他人会话交际能力的工具、设备、装置和仪器等,其是将比较弱的声音,经放大后传输到患者的耳道内,使得患者可以听到比较弱的声音。助听器根据外形的不同,分为耳背式助听器、耳内式助听器和盒式助听器等。
助听器体积的大小是制约终端用户产生佩戴助听器欲望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大多数的耳道式助听器的体积仍然偏大,影响终端用户佩戴舒适性和隐蔽性。同时,偶尔出现的刺耳尖锐啸叫声,容易降低客户体验和提高厂家返修成本。
如图1所示是传统的标准耳内式助听器,壳体为硬塑件,采用塑料成型或覆膜的工艺制成,壳体的腔体内部设置电池、芯片、受话器和麦克风等电子元器件,借助硬塑件壳体保护内部的电子元器件不受损坏。为了增加佩戴舒适性以及提高封闭性,以避免助听器产生啸叫反馈,耳内式助听器的入耳部分往往都会包裹在耳膜头软胶里面。
但是,仔细分析这种助听器,业者发现其存在如下问题。
一、人耳耳道都存在一个类似转弯的弧度即拐弯点,如果助听器的形态比较直,那么戴入耳道里面时会碰到这个拐弯点,容易刺痛且无法戴得更深。通常,耳内式助听器会弯折一定角度,以适合耳道的弯曲弧度,使助听器可以戴得更深入,但是,传统耳内式助听器因为将受话器完全包裹在硬塑件壳体的前端,壳体的弯折点则是设计在靠近受话器的安装位置,使得壳体在弯折处的两端都较长,这样限制了助听器折弯的角度,倘若角度太大,则硬塑件壳体的模具无法加工,所以,现有耳内式助听器要么弯折角度偏小,不能深入耳道,不适合众多人群的实际耳道形状,佩戴的舒适性和隐藏性较差,要么有的商家将硬塑件壳体沿中心线拆成两半分别成型,再通过胶水的方式将分开后的硬塑件壳体粘合在一起,达到硬塑件的前端(入耳部分)弯曲较大角度的目的,然而,鉴于助听器产品整体极小,这种胶水粘合无法借助机械设备完成,而只能人工进行,人工成本高,生产效率低,产品品质不稳定,同时,还存在胶水失效、胶水污染和胶水刺激皮肤造成过敏的风险。
二、传统耳内式助听器将受话器完全包裹在硬塑件壳体的前端,再在外部包裹软胶耳膜头,借助软胶耳膜头虽然可以提升佩戴舒适度和适当减小声波通过硬塑件壳体固体传导而生产的防啸叫反馈作用(元器件漏声、受话器和麦克风相互干扰仍未解决),但是变相地增加了助听器的前端体积,使助听器不便于深入耳道,缩小了适配人群,也造成隐藏性差。
三、传统耳内式助听器的受话器和麦克风一起包裹在一个硬塑件壳体内部,存在元器件漏声、受话器和麦克风相互干扰以及声波通过硬塑件壳体固体传导而导致反馈啸叫的情况,出现刺耳尖锐的声音,降低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增加了助听器厂家的维修维护成本。
四、由于将受话器包裹在硬塑件外壳里面,终端用户经过长期佩戴,耳道中的耵聍或油渍多少有些透过耵聍网的小孔进入到受话器的出声口位置,随着长期佩戴堆积越来越多,从而堵塞受话器出声口,使用户无法正常使用助听器,也不卫生。而硬塑件壳体是通过粘胶水等工艺固定,用户无法自行清理,必须将助听器交给专业人士拆壳清理,产生巨大的人工费用和漫长等待期。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对传统的耳内式助听器结构加以改进,研发设计了新型耳道式助听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型耳道式助听器,以增加深入耳道部分的弯曲程度,减小助听器的体积,提高适配性、舒适性和隐蔽性。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新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新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4837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轮船用导航预警装置
- 下一篇:隧道窑热气体自然对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