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52537.2 | 申请日: | 2020-04-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9436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崔亚彬;宋东先;郑雨佳;王丹;段景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D13/06 | 分类号: | F02D13/06;F02D1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泽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19 | 代理人: | 莎日娜 |
地址: | 0710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可以包括:获取发动机中处于停缸状态的目标气缸,以及当前机油粘度和当前负荷范围;确定目标气缸连续处于停缸状态的循环次数;根据当前机油粘度、当前负荷范围和循环次数确定目标气缸内的累积窜油量;根据目标气缸内的累积窜油量与目标气缸对应的窜油量阈值的比对结果,控制目标气缸的状态。本发明实施例中,通过计算气缸的累积窜油量,并对比累积窜油量与窜油量阈值来控制气缸,由于窜油量阈值根据发动机火花塞在气缸工作时正常工作的最大机油量得到的,因此,能够在窜入机油大量过量前及时使目标气缸工作消耗机油,避免了发动机工作时火花塞失火、瓷套开裂或发动机爆震等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停缸控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控制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排放是当前环境、能源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在保证汽车正常行驶的同时,更好的节能减排也是内燃机行业的研究热点,其中最核心的就是如何降油耗、降排放。
目前,为了避免发动机工作工程中的供能过剩、能源浪费等问题,在发动机小负荷工作时,采用发动机停缸技术,即关闭发动机部分气缸,从而降低泵气损失与摩擦,使得发动机在小负荷运行时,能够处于油耗较低的区间,从而降油耗、降排放。但是,目前发动机的停缸技术只能进行固定停缸,固定停缸实施简单,但是不能根据发动机的状态选择最佳的油耗区,降低油耗的效果有限,如果采用随机停缸的方式,根据当前发动机的状态对应选择最佳的停缸方式,就能使发动机一直处于最佳油耗区,显著提升节能减排的效果。
一般情况下,将发动机多个气缸依次点火工作一次的过程看做一个循环,当随机停缸时,被确认为本次循环停缸的气缸会在本循环内停止点火工作,由于气缸停止工作是在排气后不再打开进气门,并停止喷油点火,当发动机气缸在停缸几个循环后,气缸内会变为负压,将发动机曲轴箱内的机油吸入燃烧室,造成火花塞电极及瓷套周围被机油污染,如果在火花塞电极及瓷套周围机油积累到一定量后,该气缸再次工作,此时,可能由于机油燃烧造成火花塞失火、瓷套开裂或发动机爆震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出一种控制方法及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汽车发动机的气缸在停缸时由于缸内负压吸入机油,导致在气缸重新工作时机油燃烧使火花塞失火、瓷套开裂或发动机爆震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控制方法,该方法可以包括:
获取发动机中处于停缸状态的目标气缸,以及所述发动机的当前机油粘度和当前负荷范围;
确定所述目标气缸连续处于停缸状态的循环次数;
根据所述当前机油粘度、所述当前负荷范围和所述循环次数,确定所述目标气缸内的累积窜油量;
根据所述目标气缸内的累积窜油量与所述目标气缸对应的窜油量阈值的比对结果,控制所述目标气缸的状态。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气缸内的累积窜油量与所述目标气缸对应的窜油量阈值的比对结果,控制所述目标气缸的状态,包括:
若所述目标气缸内的累积窜油量小于或等于所述窜油量阈值,则控制所述目标气缸处于停缸状态;
若所述目标气缸内的累积窜油量大于所述窜油量阈值,则控制所述目标气缸处于工作状态。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目标气缸内的累积窜油量与所述目标气缸对应的窜油量阈值的比对结果,控制所述目标气缸的状态,还包括:
若所述目标气缸内的累积窜油量大于所述窜油量阈值,则控制所述目标气缸处于工作状态以及控制所述目标气缸的相邻气缸处于停缸状态。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当前机油粘度、所述当前负荷范围和所述循环次数,确定所述目标气缸内的累积窜油量,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525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动汽车应急方法以及电动汽车
- 下一篇:半导体结构及半导体结构的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