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56737.5 | 申请日: | 2020-04-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925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郑成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P11/00 | 分类号: | F01P11/00;F01P3/18;F01P5/02;F01P9/06;F01P11/10;B60K11/04;B60K1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赵爱玲;李新娜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冷却系统 | ||
本公开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该冷却系统包括冷凝器,该冷凝器具有第一入口集管、第一出口集管以及连接在第一入口集管和第一出口集管之间的多个第一管。另外,该系统的散热器包括第二入口集管、第二出口集管以及连接在第二入口集管和第二出口集管之间的多个第二管。风扇组件布置在冷凝器和散热器的前面或后面,并包括至少一个冷却风扇。冷凝器和散热器并排布置在车辆的前部。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基于并要求于2019年8月19日提交的申请号为10-2019-0101205的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权益,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且更特别地涉及一种散热器和冷凝器并排(side by side)布置在车辆的前部从而减小冷却系统的厚度和车辆前悬的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的前部配备有冷却系统,并且冷却系统布置在车辆的前格栅的后面。冷却系统包括:散热器,冷却在内燃机冷却系统(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oolingsystem)中循环的冷却剂;冷凝器,冷凝在空调系统或制冷系统中循环的制冷剂;以及冷却风扇组件,通过车辆的前格栅吸入外部空气。内燃机冷却系统可以被设计为冷却内燃机,并且空调系统或制冷系统可被设计为冷却或加热车辆的内部空间。
在现有冷却系统中,由于冷凝器所需的制冷剂冷却温度(例如65℃)小于散热器所需的冷却剂冷却温度(例如110℃),因此冷凝器的冷却效率应高于散热器的冷却效率,因而冷凝器位于散热器的前面。换言之,在现有冷却系统中冷凝器、散热器和冷却风扇组件沿着车辆的长度方向(例如顺序地)布置成一列,使得难以减小冷却系统的厚度。例如,现有冷却系统具有至少150mm的厚度。车辆的前悬是从前轮到车辆的最前端的距离。较短的前悬可以改善车辆的动态特性,确保旋转时的稳定性,并获得最小的转弯半径。诸如机动车辆的小型电动车辆需要具有较短的前悬。
同时,电动车辆包括:电力电子(PE)冷却系统,利用由散热器冷却的冷却剂来冷却电动马达和电子组件;电池冷却系统,冷却电池;以及制冷系统,冷却或加热车辆的内部空间。在电池冷却系统中循环的冷却剂与在制冷系统中循环的制冷剂之间发生热交换。由于电动车辆的制冷系统中的冷凝器必须同时考虑电池的冷却和车辆内部空间的冷却,因此电动车辆中冷凝器的发热量要比内燃机车辆中冷凝器的发热量高两倍,并且电动车辆的散热器所需的冷却剂冷却温度(例如65℃)约低至内燃机车辆的散热器所需的冷却剂冷却温度(例如110℃)的两倍。由于电动车辆中散热器的尺寸应比内燃机车辆中散热器的尺寸大两倍,因此冷却系统的厚度或尺寸可能会增加。因此,车辆的前舱可能配置效率低,并且可能无法实现短的前悬。
提供在该背景技术部分中描述的以上信息以帮助理解发明构思的背景,并且可以包括被认为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任何技术构思。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其中散热器和冷凝器沿车辆的宽度或高度方向并排布置,从而减小冷却系统的厚度和车辆的前悬。
根据本公开的方面,一种用于车辆的冷却系统可以包括:冷凝器,包括第一入口集管、第一出口集管以及连接在第一入口集管和第一出口集管之间的多个第一管;散热器,具有第二入口集管、第二出口集管以及连接在第二入口集管和第二出口集管之间的多个第二管;以及风扇组件,布置在冷凝器和散热器的前面或后面,并具有至少一个冷却风扇。冷凝器和散热器可以并排布置在车辆的前部。
冷凝器的边缘可以布置成与散热器的边缘相邻。冷却系统可以进一步包括:辅助室,布置在第二出口集管内。辅助室与第一出口集管流体连通。冷凝器和散热器可以沿车辆的宽度方向并排布置。第一入口集管可以布置在第一出口集管的上方并且第二入口集管可以布置在第二出口集管的上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起亚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5673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