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的感知驱动一体化薄板驱动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57406.3 | 申请日: | 2020-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962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3 |
发明(设计)人: | 张世武;金虎;孔敬文;欧阳一鸣;杨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F03G7/06 | 分类号: | F03G7/06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杨学明 |
地址: | 230026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形状 记忆 合金 感知 驱动 一体化 薄板 驱动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SMA)的感知驱动一体化薄板驱动器,属于软体机器人技术领域。该驱动器包括两块固定板、柔性传感器阵列、硅胶基体、弹性薄片以及SMA丝。当通过导线对SMA丝通电加热时,SMA丝收缩,拉动驱动器向硅胶基体一侧弯曲,并通过弹性薄片上的柔性传感器阵列测得该驱动器的弯曲状况,进而相应地调节SMA丝的收缩状态,达到精确控制驱动器弯曲程度的目的。这里可以通过调节柔性传感器的尺寸、数量和分布状况对弯曲状况测量效果进行优化。本发明感知驱动一体化薄板驱动器具有体积小,反应灵敏,能量密度高以及控制准确的优点,能够作为基础控制单元组成各类轻质灵活的末端执行器,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软体机器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SMA)的感知驱动一体化薄板驱动器。
背景技术
随着机器人技术的日益发展,机器人的服务领域已由最初的工业用途逐渐转向家庭、医疗、战场和探测等其他领域。传统的工业机器人,由于其具有刚性身体、复杂结构、有限自由度及身体笨重等特点,限制了其在小型、复杂的非结构化空间中的作业能力。软体机器人躯体采用硅胶、橡胶等柔性材料制成,在工作过程中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安全性,适用于上述人机交互场合。
在软体机器人领域,形状记忆合金(SMA)驱动是一种较为热门的驱动方式。SMA丝只需通电加热便可发生相应的形变,驱动方便,噪声低。此外,由于SMA本身的材料特性,该驱动还具有能量密度高、动作连续以及使用寿命长的优点。SMA利用热能来发生形变,不同温度下,于奥氏体(相变终止状态)和马氏体(相变开始状态)之间切换,实现形状变化。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SMA的温度难以实时测得,使得SMA的相变程度难以实现精准控制,因此目前基于SMA的柔性驱动器一般只能通过通电和断电实现二值化控制(即相变前状态和相变终止状态切换),具有较差的鲁棒性。
为实现对基于SMA的柔性驱动器的精确控制,本发明使用柔性传感器阵列来对驱动器的弯曲状况进行监控,不同弯曲状况下,柔性传感器反馈的信号值不同,根据测得的信号值可得知驱动器的弯曲状况,进而调节通过SMA丝的电流大小或者电压占空比来间接调控驱动器的工作状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使用SMA丝驱动的软体驱动器,利用其上的柔性传感器,获得驱动器的弯曲状态,再通过负反馈调节,实现对驱动器弯曲状态的精准控制。
本发明的功能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基于形状记忆合金(SMA)的感知驱动一体化薄板驱动器,包括两块固定板、柔性传感器阵列、硅胶基体、弹性薄片以及SMA丝,所述两块固定板包括自由端固定板和固定端固定板;所述SMA丝首尾两端固定在固定端固定板上,并且按照一定的顺序穿过两块所述固定板上的小孔,与两块固定板一起浇筑在硅胶基体中;所述弹性薄片与所述硅胶基体粘贴在一起,且背面粘贴多片柔性传感器,构成所述柔性传感器阵列;所述驱动器工作过程中,需将固定端固定板固定,对所述SMA丝通电,SMA丝发热收缩,带动驱动器弯曲至SMA丝拉力力矩与弹性薄片的弹性力力矩相抵消位置;所述柔性传感器阵列测得驱动器上不同位置的离散曲率,通过拉格朗日插值法,得到沿驱动器的连续曲率分布,进而通过拟合得出驱动器的重构弯曲形状,得出实际弯曲角度,再通过负反馈调节,调整该驱动器的弯曲角度,达到驱动器弯曲角度精确控制的目的。
进一步地,所述两块固定板,其上的小孔具有特定的规律性,以保证SMA丝能够按照一定顺序穿过其中,并在硅胶基体宽度方向上对称均匀分布,使得驱动器在动作过程中沿宽度方向上的应力具有均匀一致性。
进一步地,所述硅胶基体,应采用弹性模量较低的硅胶软体材料制成,以保证在所述驱动器弯曲过程中发生较大的形变。
进一步地,所述弹性薄片弹性模量较高,在所述SMA丝通电,驱动器弯曲过程中,存储弹性势能;在所述SMA丝断电,驱动器逐渐回复形状过程中,弹性势能释放,使驱动器回复正常形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574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过零检测电路
- 下一篇:一种基于车桥信号互相关性的桥梁结构损伤定位方法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