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侧钻井完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57552.6 | 申请日: | 2020-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26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5 |
发明(设计)人: | 蒙鑫;任勇;王治国;赵粉霞;刘忠能;冯长青;齐银;郭超;郭瑞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7/20 | 分类号: | E21B7/20;E21B33/13;E21B43/26;E21B23/01;E21B23/08;E21B43/00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盛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108 | 代理人: | 赵娇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钻井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侧钻井完井工艺方法,通过在小直径套管上部安装尾管悬挂与回接一体化工具,完成小直径套管在原井眼内的固井、悬挂后在小直径套管上部留有回接筒,压裂施工时可以将密封插管同小直径套管连接下入侧钻井内,将密封插管插入回接筒内形成类似于新井的井筒,实现侧钻井井筒全通径,提高整个井筒的承压能力为后续储层实现多层、段改造、隔水采油创造条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油气田勘探开发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侧钻井完井方法。
背景技术
侧钻工艺技术是指在老井井筒中将套管的某一处开窗,侧钻出一定距离形成新的井眼完井,使油井恢复生产,重新形成开发能力的一种工艺技术。侧钻井是在对原生产油藏充分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施工的,具有目标性强、风险小、周期短、见效快、成本低等特点,是老井恢复产能、剩余油挖潜、提高采收率的重要技术手段。
目前,由于井筒条件的限制,侧钻井多为裸眼完井,尾管悬挂固井完井后由于悬挂器处井筒存在变径、原井筒承压能力低等问题只能将小直径封隔器下入尾管内卡封进行单段压裂施工,同时在后期生产过程中如果开窗点上部套管破损,隔水采油难度较大。因此,如何提高侧钻井在固井完井条件下的井筒完整性,实现侧钻井全生命周期开发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侧钻井完井工艺方法,解决侧钻井在固井完井条件下的多段压裂施工及在后期生产过程中如果开窗点上部套管破损,隔水采油的问题。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侧钻井完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钻杆、尾管悬挂与回接一体化工具,以及小直径套管自上而下依次连接,并下入侧钻井眼内;
S2、通过钻杆注入水泥进行固井作业,并在固井作业完成后起出钻杆;
S3、进行通洗井作业;
S4、将密封插管与回接套管连接后下入井筒内,并使密封插管插入尾管悬挂与回接一体化工具丢手后预留的回接筒内,进行分段压裂施工。
进一步地,该方法还包括步骤S5、当原井套管破损时,将油管、抽油泵及密封插管自上而下依次连接后,插入尾管悬挂与回接一体化工具丢手后预留的回接筒内进行隔水采油。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S2中挤水泥进行固井作业的具体施工方法为:先按小直径套管外环形空间的尺寸计算出固井需要的水泥数量,然后从钻杆内注入相应数量的水泥,水泥注入结束后用活性水进行顶替,使水泥充满小直径套管外环形空间,完成后起出钻杆。
进一步地,所述尾管悬挂与回接一体化工具位于开窗点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油管的内置有抽油杆,所述抽油杆的下端与抽油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尾管悬挂与回接一体化工具包括中心管,所述中心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上接头、下接头,所述中心管的外部自上而下依次套设有回接筒、胶筒、液缸、椎体及卡瓦,所述中心管上端与回接筒的下端内侧连接,回接筒的上端与上接头的外侧下端连接;液缸与中心管之间设置有用于推动胶筒运动的上活塞,液缸与中心管之间还设置有用于推动椎体运动的下活塞,所述上活塞与下活塞之间留有间隙,所述中心管位于所述间隙处开设有传压孔。
优选地,所述上接头下部设有锁爪机构,锁爪是分瓣结构,具有弹性,锁爪通过反扣螺纹与回接筒连接。
优选地,所述回接筒上方的上接头外侧套有防转套,防转套通过防转剪钉与回接筒固定。
优选地,所述卡瓦一端与所述下接头抵接,另一端与所述椎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插管与回接套管的直径相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的优点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575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轻触开关的电源电路
- 下一篇:轨道交通系统中的移动单元及轨道交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