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血浆靶浓度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58677.0 | 申请日: | 2020-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4967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2 |
发明(设计)人: | 贾晋太;张英俊;王松;郭德卿;于兴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驼人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16H20/17 | 分类号: | G16H20/1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53400 河***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血浆 浓度 控制 方法 系统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专利属于电子镇痛泵控制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血浆靶浓度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用户的体重信息、待输入的镇痛药物浓度和预设血浆靶浓度,计算维持所述预设血浆靶浓度的镇痛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消耗的药量,计算所述电子镇痛泵单次挤压给药的频率;根据所述预设血浆靶浓度和用户需求,调整所述电子镇痛泵单次挤压给药的频率,对所述电子镇痛泵的血浆靶浓度进行智能控制。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血浆靶浓度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能够实现镇痛过程的平稳、镇痛强度容易控制以及镇痛过程的智能控制的技术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专利涉及电子镇痛泵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血浆靶浓度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手术之后,为了缓解病人的痛苦,临床一般都会通过镇痛泵静脉输注镇痛药物来达到镇痛的目的。目前,术后镇痛的静脉输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采用机械式镇痛泵,通过设定一个持续量缓慢地达到血药浓度后维持麻醉效果的方式来进行从始至终的镇痛;二、采用电子镇痛泵或者注射泵进行镇痛,通过设定首次量和持续量的方式来达到镇痛的效果,首次量泵入到血液以后,可以快速达到药物血药浓度,然后通过设定的持续量来进行镇痛效果的维持,直至输液结束。
在现有的术后镇痛领域,麻醉药剂的药物配比中主要是以舒芬太尼为主来达到镇痛效果,同时药剂的输注方式是静脉持续泵注,如果想要药物在体内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主要是控制药物在体内的血药浓度值,只要靶浓度控制舒芬太尼在体内的血药浓度是一个稳定的、线性的状态,就能够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
在持续性镇痛的过程中,患者可根据个体化疼痛耐受程度向镇痛泵发出指令,镇痛泵内置的输注智能决策规则进行三条规则判断:1.判断是否改变靶浓度;2.确定靶浓度数值变更量;3.判断预计浓度将自动降低到起始点,系统会按照输注智能决策规则确定的血浆靶浓度,由嵌入的舒芬太尼三室药代动力学模型将根据药物的代谢量,预测出维持血浆靶浓度在不同时间点所需要的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个性化需求,以达到稳定、线性给药的效果,直至输液结束。
现有技术中,通过为电子镇痛泵设定相应的参量,传输到嵌入式中控系统中进行处理,控制电机带动传动结构将药液泵出,目前主要是通过设置首次量和持续量的方式来达到持续镇痛的效果,即:在首次量泵入到血液以后,可以快速达到药物血药浓度,然后通过设定的持续量来维持镇痛的效果,直至输液结束。然而,在整个输注周期中,镇痛药持续量是保持不变的,但是随着人体生理指标的不断恢复,人的疼痛感也在不断减轻,对比输注初期的药物血药浓度,后期的血药浓度较高,这就使得镇痛过程不平稳,镇痛强度不易控制;而且,镇痛药过量也容易造成呼吸循环抑制。
综上所述,现有血浆靶浓度控制方法因为不能随人体疼痛感而及时控制药量注入而存在镇痛过程不平稳、镇痛强度不易控制且输注镇痛药物过量易造成呼吸循环抑制等缺陷。基于此,如何实现血浆靶浓度的智能控制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血浆靶浓度控制方法、系统、设备及存储介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血浆靶浓度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用户的体重信息、待输入的镇痛药物浓度和预设血浆靶浓度;
根据所述用户的体重信息、待输入的镇痛药物浓度及三室药代动力学模型,计算维持所述预设血浆靶浓度的镇痛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消耗的药量;
根据所述维持所述预设血浆靶浓度的镇痛药物在体内的分布和消耗的药量,计算所述电子镇痛泵单次挤压给药的频率;
根据所述预设血浆靶浓度和用户需求,调整所述电子镇痛泵单次挤压给药的频率,对所述电子镇痛泵的血浆靶浓度进行智能控制;其中,所述用户需求是指增加/减少血浆靶浓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驼人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河南驼人医疗器械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5867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