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轮冷却系统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59761.4 | 申请日: | 2020-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325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09 |
发明(设计)人: | 付翔;李东园;裴彪;吴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H57/04 | 分类号: | F16H57/04;F16D65/853;F16C37/00;H02K9/19 |
代理公司: | 武汉智嘉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31 | 代理人: | 赵泽夏 |
地址: | 43007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动轮 冷却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动轮冷却系统及方法,属于电动轮冷却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满足轮毂电机系统散热需求的问题。一种电动轮冷却系统,包括循环油道、电机壳体、分油板、电机腔体端盖、制动器端盖、制动器壳体;制动器设置于制动器壳体与制动器端盖形成的制动器腔体内,电机、减速器及轮毂轴承设置于电机腔体端盖和电机壳体形成的电机腔体内;循环油道设置于电机壳体内,电机壳体设置有喷油孔,所述循环油道、喷油孔及电机腔体相通,循环油道还设置有冷却液出入口;在电机端盖的下侧设置冷却液出口;制动器端盖设置有制动器冷却液进油口。实现了轮毂电机系统中电机、减速器、制动器及轮毂轴承一体化冷却散热,提高了轮毂电机系统散热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轮冷却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轮冷却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环保要求的日益增高,电动汽车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其中根据驱动方式可以分为集中式驱动和分布式驱动,由于分布式驱动传动链短,效率高,各轮独立控制,道路适应性好等优点,为车辆的设计发展以及驱动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但对于分布式车辆来说,轮毂电机系统集成在车轮内,空间狭小,散热困难,限制了车辆性能的提高;如在低速大扭矩下,电机绕组电流较大,温度较高,过高的温度会出现电机绕组性能变异以及退磁等问题,在紧急制动、下长坡制动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热,使得摩擦片温度急剧升高,严重甚至导致热衰退,为此,能够将热量及时散出即具有良好的冷却系统是极有必要的。
目前的轮毂电机系统中电机、减速器以及制动器均处于单独腔体中,制动器多为盘式制动器,采用风冷的方式进行冷却,减速器则采用飞溅冷却的方式,电机则通过壳体上的冷却水道进行冷却;在低速大扭矩、下长坡制动等情况下,传统的冷却方式无法满足系统的散热需求,亟需一种新型冷却系统提高轮毂电机系统的散热能力,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了现有技术无法满足轮毂电机系统散热需求的问题,提出一种电动轮冷却系统及方法。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轮冷却系统,包括循环油道、电机壳体、分油板、电机腔体端盖、制动器端盖、制动器壳体;
制动器设置于所述制动器壳体与制动器端盖形成的制动器腔体内,电机、减速器及轮毂轴承设置于所述电机腔体端盖和电机壳体形成的电机腔体内,所述制动器腔体与电机腔体相通;
所述循环油道为U型迷宫式油道,所述循环油道设置于电机壳体内,所述电机壳体设置有喷油孔,所述循环油道、喷油孔及电机腔体相通,所述循环油道还设置有冷却液入口;在电机端盖的下侧设置冷却液出口;所述循环油道还设置有循环油道出油口;所述制动器端盖设置有制动器冷却液进油口;
冷却液从冷却液入口沿循环油道流动,冷却液经过喷油孔时进入电机腔体,对电机、减速器及轮毂轴承冷却,未进入喷油孔的冷却液沿着循环油道循环流动,并通过循环油道出油口流出;冷却液还通过制动器冷却液进油口进入制动器腔体对制动器进行冷却,进入电机腔体和制动器腔体的冷却液通过冷却液出口流出。
进一步地,所述电动轮冷却系统,所述U型迷宫式的循环油道形状为:从冷却液入口分两组油道,两组油道向相同方向延伸一段长度后向相反方向延伸一段长度,之后两组油道又向相同方向延伸一段长度;延伸后的一组油道与喷油孔相通;延伸后的另一组油道,在与其第二次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继续延伸一段长度,接着在与其第一次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继续延伸一段长度,再在其第二次延伸方向相同的方向上继续延伸一段长度,如此延伸若干次后,与循环油道出油口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电动轮冷却系统,所述喷油孔下端设置有分油板,所述分油板固定在电机绕组的端部,所述分油板两侧分别开有通孔;冷却液通过喷油孔自由流到分油板上,通过分油板两侧的通孔流动到电机绕组端部,对电机进行冷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理工大学,未经武汉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5976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