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定血液中4种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61093.9 | 申请日: | 2020-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351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1 |
发明(设计)人: | 金米聪;何仟;陈晓红;周健;潘胜东;蔡美强;张昱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G01N30/08;G01N30/14;G01N30/72;C08K3/04;C08G73/02;C08L79/02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薄盈盈 |
地址: | 315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定 血液 种双酯型 乌头 生物碱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药物检测技术领域,为解决乌头类生物碱的检测方法存在的干扰物多、检测时间长,准确度低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测定血液中4种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血浆样品中加入稳定剂,低温保存,备用;(2)加入萃取溶剂提取,得提取液;(3)加入磁性石墨烯基吸附剂进行净化处理,得净化液;(4)将净化液过滤后,经HPLC‑MS/MS上机检测分析。本发明通过对血液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条件的优化,建立了一种检测血液样品中4种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方法,快速准确,结果客观易于分析,可对中毒病人中4种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变化进行实时监测,可为乌头类生物碱中毒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检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测定血液中4种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方法。
背景技术
乌头属植物多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效,也可以用于风寒温痹、关节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麻醉之痛等,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该类中药的主要成分为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约占总重的7~10%。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既是乌头属中药的毒性成分,亦是其药效的物质基础。由于乌头类中药并没有统一的炮制方法,因用量过大、煎煮不够、生制、错用、误服或投毒等引起中毒或死亡的情况时有发生。
目前,对于乌头类生物碱中毒案例的鉴定多在中毒出现后3~7天或更长时间进行采样和检定,但乌头类生物碱在体内样品中含量低且代谢迅速,这就导致法医毒物学鉴定及临床中毒检验的困难。因此,需要建立高灵敏度的检测方法对生物样品中的乌头类生物碱进行检测。
乌头类植物中生物碱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衍生化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样品中多种乌头类生物碱的检测主要集中于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和滇乌头碱等双酯型生物碱,上述方法存在着干扰物多、检测时间长,准确度低,无法实时监测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克服现有乌头类生物碱的检测方法存在的干扰物多、检测时间长,准确度低,无法实时监测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结果客观易于分析,可实现实时监测的测定血液中4种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测定血液中4种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血浆样品中加入稳定剂,低温保存,备用;所述血浆样品由全血样品在离心力3000g 下离心5min,吸取上清液获得;血浆样品采集后,由于血浆中含有各种离子、糖类、脂类、蛋白质以及各种酶、激素和机体的多种代谢产物,这些化学物和酶的存在,有可能促进生物碱(如乌头碱、次乌头碱、新乌头碱、滇乌头碱等)的进一步代谢。稳定剂的作用是使血浆样品中的4种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的含量保持稳定,提高检测准确度;从血样采集加入稳定剂开始进行全流程的质量控制;
(2)在经过步骤(1)处理后的血浆样品中加入萃取溶剂提取,得提取液;
(3)在提取液中加入磁性石墨烯基吸附剂进行净化处理,得净化液;采用磁性石墨烯基吸附剂净化提取液,从而消除基质效应,提高回收率;
(4)将净化液过滤后,经HPLC-MS/MS上机检测分析。过滤时优选为0.22μm滤膜过滤。
本发明实现了应用HPLC-MS/MS技术对血液样品中的4种双酯型乌头类生物碱精确检测的目的,用两对离子分别进行定量和定性保证了检测物的特异性,降低了干扰物影响,该方法操作简便快速,通量高成本低,有效检测临床中毒病人体内的4种乌头类生物碱水平,对乌头类生物碱的中毒的临床诊断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易于临床推广及普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未经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6109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