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电流变液超材料的体内植入器件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62699.4 | 申请日: | 2020-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982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张超;刘国强;李艳红;宋佳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J7/02 | 分类号: | H02J7/02;H02J50/12;H02J50/7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关玲 |
地址: | 10019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流变 材料 体内 植入 器件 无线 电能 传输 系统 | ||
1.一种基于电流变液超材料的体内植入器件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包括发射模块(1)、接收模块(2)、电流变液超材料模块(3)和直流电源(4);电流变液超材料模块(3)位于发射模块(1)和接收模块(2)之间;电流变液超材料模块(3)将发射模块(1)产生的磁场放大聚焦之后耦合到接收模块(2);直流电源(4)和电流变液超材料模块(3)连接;发射模块(1)产生高频交变磁场,发射模块(1)与电流变液超材料模块(3)发生磁场耦合作用,激发电流变液超材料单元(5)产生磁谐振响应,在系统工作频率附近,电流变液超材料等效磁导率为负值,可以放大和聚焦磁场,电流变液超材料模块(3)将发射模块(1)产生的磁场放大聚焦之后耦合到接收模块(2),接收模块(2)与体内植入器件电池相连,为体内植入器件供电,当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参数变化时,调节外加直流电源(4)电压,电流变液的外加电场强度变化,电流变液的介电常数随之改变,使得电流变液超材料单元(5)的共振频率发生偏移,等效磁导的频率响应特性改变,在调整后的系统工作频率下,电流变液超材料模块(3)可以适应系统的参数变化,依然保持对磁场的放大和聚焦作用,提高系统的传输效率;所述的电流变液超材料单元(5)包括上平面螺旋线圈(5-2)、下平面螺旋线圈(5-3);所述上平面螺旋线圈(5-2)和下平面螺旋线圈(5-3)除了作为电流变液超材料单元(5)的高频谐振线圈外,同时还作为直流电极;上平面螺旋线圈(5-2)为正电极,下平面螺旋线圈(5-3)为负电极;正电极出线端子与直流电源(4)的正极连接,负电极出线端子与直流电源(4)的负极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发射模块(1)包括高频电源(1-1)、发射谐振匹配电路(1-2)和发射谐振线圈(1-3),用于高频电磁能量的发射;发射谐振线圈(1-3)的共振频率等于系统工作频率;高频电源(1-1)输出MHz高频信号;高频电源(1-1)的输出端与发射谐振匹配电路(1-2)的输入端连接;发射匹配电路(1-2)用于调节发射谐振线圈(1-3)的谐振频率;发射匹配电路(1-2)的输出端和发射谐振线圈(1-3)的输入端相连;发射谐振线圈(1-3)的正弦交变电流在周围空间激发电磁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收模块(2)用于高频电磁能量的接收,包括接收谐振线圈(2-1)、接收谐振匹配电路(2-2)、整流滤波电路(2-3)和电池能量管理电路(2-4);接收谐振线圈(2-1)的共振频率等于系统工作频率;接收谐振线圈(2-1)接收空间电磁场;接收谐振线圈(2-1)的输出端和接收谐振匹配电路(2-2)的输入端相连接;接收谐振匹配电路(2-2)用于调节接收谐振线圈(2-1)的谐振频率;接收谐振匹配电路(2-2)的输出端和整流滤波电路(2-3)的输入端相连接;整流滤波电路(2-3)用于将高频交变能量转化成直流;整流滤波电路(2-3)的输出端和电池管理电路(2-4)的输入端相连接;电池管理电路(2-4)用于直流电能调理和电池充电管理。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流变液超材料模块(3),用于汇聚发射模块(1)产生的高频磁场,并将高频磁场耦合到接收模块(2);在系统工作频率处,电流变液超材料模块(3)的等效磁导率为负;电流变液超材料模块(3)由n*n个电流变液超材料单元(5)组成n行n列的平面阵列,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流变液超材料单元(5)包括绝缘介质壳(5-1)、上平面螺旋线圈(5-2)、下平面螺旋线圈(5-3)和电流变液(5-4);所述的绝缘介质壳(5-1)为内部具有空腔的封闭长方体结构,空腔内填注满电流变液(5-4);所述的上平面螺旋线圈(5-2)固定于绝缘介质壳(5-1)的上表面内侧,下平面螺旋线圈(5-3)固定于绝缘介质壳(5-1)的下表面内侧;上平面螺旋线圈(5-2)和下平面螺旋线圈(5-3)平行,对称布置,上平面螺旋线圈(5-2)和下平面螺旋线圈(5-3)与电流变液(5-4)直接接触;上平面螺旋线圈(5-2)和下平面螺旋线圈(5-3)之间的距离为电流变液(5-4)的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62699.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