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信息融合的恶意软件同源性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64309.7 | 申请日: | 2020-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5296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8 |
发明(设计)人: | 李静梅;彭弘;白丹;薛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21/56 | 分类号: | G06F21/56;G06N3/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信息 融合 恶意 软件 同源性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信息融合的恶意软件同源性检测方法。本发明应用静态分析方法有效地分析和判定恶意软件所属家族,发现样本中的同源关系,从而对攻击组织溯源、运行环境还原以及攻击防范等方面的研究有进一步了解。本发明主要从静态特征入手,通过文件轮廓、指令序列和控制流程,得到不同恶意软件的相似性度量,进行同源性分析,汇聚成不同的恶意软件家族。本发明增加了恶意软件攻击成本、降低恶意软件检测的不确定性,可在对恶意软件进行追踪溯源、对攻击行为的取证和分析、掌握攻击方法并部署相应的防御措施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安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信息融合的恶意软件同源性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智能终端设备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要工具。然而在各类软件为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恶意软件的攻击与传播也有了可乘之机。尽管目前的恶意软件检测系统已经能够对许多的攻击行为采取措施,但是随着各种自动化工具的出现,互联网上恶意软件的衍生速度远远超过检测系统的更新速度。除此之外,随着攻击向高级、持续等方向发展,使得恶意软件的定义越来越宽泛,攻击场景越来越复杂,传播手段也越来越隐蔽,这些改变都将提高检测系统的误报率和漏报率。但是研究发现,大多数恶意软件都是由已知恶意软件变形得到,且某些功能模块反复地被某些恶意软件使用。因此,通过研究样本中的同源关系,对攻击组织溯源、运行环境还原以及攻击防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基于签名完成恶意软件检测的方法是大多杀毒软件首选的技术,该方法的主要特点就是需要将专家提取的恶意软件特征手动存入本地数据库。因此针对攻击者借助各种生成工具和检测逃避技术生成大量的、可以躲避该检测方法的恶意软件,多数杀毒程序展现出了较差的检测性能。虽然安全领域的研究人员在努力解决各种恶意软件变种,但还是无法完全应对恶意软件呈指数增长的趋势。
综上所述,虽然研究人员已经在恶意软件检测和防御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但是恶意软件攻击增长趋势仍然显著。针对现行特征提取技术过于单一,无法全面分析恶意软件的同源关系,以及在实现特征提取时过度依赖于专业知识等弊端,使得研究如何在降低特征提取成本的前提下提取更多的特征,以及如何从原始恶意软件样本中提取更多有用信息,从而实现模型自动化,提高恶意软件同源性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理论价值与实际应用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信息融合的恶意软件同源性检测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输入待分类的恶意软件样本数据集,取部分数据构建训练集;
步骤2:从训练集中选择一个恶意软件样本,应用反汇编工具将恶意软件样本转化为反汇编文件;
步骤3:对反汇编文件进行控制流操作码序列提取;统计每个子序列出现的频率,按照子序列出现的频率进行特征筛选,挑选出频率位于所定义区间的子序列作为软件特征;
步骤4:对控制流操作码进行处理并生成RGB图像;
步骤5:若训练集中所有恶意软件样本均转化成RGB图像,则执行步骤6;否则,返回步骤2;
步骤6:构造多个卷积神经网络模型,用训练集分别进行训练,得到多个基分类器;
所述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包含8个卷积层、5个池化层、5个dropout层、3个全连接层和一个输出层;所有的卷积层都使用3×3的卷积核,步长设置为1;卷积层对输入特征图进行1像素的边缘填充,将所有的池化层最大化;使用2×2的滑动窗口,将步长设置为2,dropout正则化层的概率设置为0.5;使用Leaky ReLU激活函数、均匀分布权重初始化和批量归一化来增强CNN网络的收敛性能;
步骤7:应用绝对多数投票法集成策略将多个基分类器进行决策级融合,得到强分类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643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设备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介质、信息复制装置和信息复制方法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装置、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再现方法、信息记录程序、信息再现程序、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记录设备、信息重放设备、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以及信息记录介质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重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以及信息重放设备
- 信息存储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回放方法、信息记录设备和信息回放设备
- 信息记录介质、信息记录方法、信息记录装置、信息再现方法和信息再现装置
- 信息终端,信息终端的信息呈现方法和信息呈现程序
- 信息创建、信息发送方法及信息创建、信息发送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