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安全性电池盖板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64691.1 | 申请日: | 2020-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091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07 |
发明(设计)人: | 朱孔阳;解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4 | 分类号: | H01M2/04;H01M2/12;H01M2/30;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9 | 代理人: | 叶美琴 |
地址: | 230000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全性 电池 盖板 |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安全性电池盖板,包括基板、正极绝缘垫、负极绝缘垫、正极柱、负极柱、正极铆钉和负极铆钉;基板设有正极绝缘槽、负极绝缘槽;正极绝缘垫、负极绝缘垫分别嵌装在正极绝缘槽、负极绝缘槽内;正极柱、负极柱分别嵌装在正极凹槽、负极凹槽内;正极铆钉包括第一底座,第一底座位于正极绝缘槽下方且第一底座设有依次穿过第一装配孔、第三装配孔、第五装配孔的第一铆钉;负极铆钉包括第二底座,第二底座位于负极绝缘槽下方且第二底座设有依次穿过第二装配孔、第四装配孔、第六装配孔的第二铆钉。本发明将传统盖板极柱外凸的设计改为了内凹的设计,明显地降低了电池正负极接触短路的可能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安全性电池盖板。
背景技术
目前,普便锂电池采用的是极柱外凸的设计,并且随着这项设计的普及,相应的电池组装及焊接技术也趋于成熟。但是极柱外凸的设计也带来很多安全隐患:首先是电池在不借助外界模具的情况下,如果相邻堆放,一旦其中一只电池向侧方向倒下,正负极极柱就会直接接触电池铝壳,从而形成短路;其次是当有金属物掉落在正负极极柱之间时,也会造成电池短路。
锂离子电池因为其能量密度高的问题,一直受大家青睐,但是一旦锂离子电池发生短路,短时间内会产生极大的热量,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防止电池短路,在现在的产线生产中,往往需要为锂离子电池配套相应的工装或增加工序,从而降低电池短路的可能性。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将锂电池固定在相应的托盘中;在锂电池铝壳上进行包胶;给锂电池极柱处套上绝缘套等。由此可知,极柱外凸的设计不仅增加安全隐患,还增加了相应的解决成本。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高安全性电池盖板。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高安全性电池盖板,包括基板、正极绝缘垫、负极绝缘垫、正极柱、负极柱、正极铆钉和负极铆钉;
基板设有正极绝缘槽、负极绝缘槽,正极绝缘槽底设有贯穿的第一装配孔,负极绝缘槽槽底设有贯穿的第二装配孔;
正极绝缘垫、负极绝缘垫分别嵌装在正极绝缘槽、负极绝缘槽内,正极绝缘垫顶面设有内凹的正极凹槽且正极凹槽槽底设有与第一装配孔同轴布置的第三装配孔,负极绝缘垫顶面设有内凹的负极凹槽且负极凹槽槽底设有与第二装配孔同轴布置的第四装配孔;
正极柱、负极柱分别嵌装在正极凹槽、负极凹槽内,正极柱设有与第三装配孔同轴布置的第五装配孔,负极柱设有与第四装配孔同轴布置的第六装配孔;
正极铆钉包括第一底座,第一底座位于正极绝缘槽下方且第一底座设有依次穿过第一装配孔、第三装配孔、第五装配孔的第一铆钉;
负极铆钉包括第二底座,第二底座位于负极绝缘槽下方且第二底座设有依次穿过第二装配孔、第四装配孔、第六装配孔的第二铆钉。
优选的,正极绝缘垫底部连接有设置在第一装配孔内的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包裹在第一铆钉外部且其外壁与第一装配孔内壁贴合,第一连接部底部连接有位于第一底座与基板之间的正极绝缘片。
优选的,负极绝缘垫底部连接有设置在第二装配孔内的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包裹在第二铆钉外部且其外壁与第二装配孔内壁贴合,第二连接部底部连接有位于第二底座与基板之间的负极绝缘片。
优选的,正极绝缘垫、负极绝缘垫外壁分别与正极绝缘槽、负极绝缘槽内壁贴合,并且正极绝缘垫、负极绝缘垫的高度分别与正极绝缘槽、负极绝缘槽的深度相等。
优选的,正极柱、负极柱的高度分别小于正极凹槽、负极凹槽的深度。
优选的,第一底座、第二底座底部分别连接有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第一连接片、第二连接片均采用软连接的形式。
优选的,基板上位于正极绝缘槽、负极绝缘槽之间位置设有贯穿的安装孔和注液孔,安装孔内设有防爆膜和防爆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未经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6469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RFID移动轨迹检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风扇调速的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