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枸溶性颗粒肥料及其制备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66587.6 | 申请日: | 2020-04-0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8574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16 |
发明(设计)人: | 汪敬恒;徐瑜林;谷利敏;刘蕊;杨素芬;李恒;蔺春蕾;李佳珂;王燕;郭俊俊;汪宏杰;武盼盼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南省化工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C05G3/80 | 分类号: | C05G3/80;C05G5/12 |
代理公司: | 北京慕达星云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465 | 代理人: | 赵徐平 |
地址: | 450052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枸溶性 颗粒肥料 及其 制备 工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枸溶性颗粒肥料及其制备工艺,属于农业肥料技术领域。所述颗粒肥料主要由崩解材料和粉末状枸溶性肥料按照(5~25):(75~95)的重量比混合加工而成;其中,所述崩解材料由无机崩解材料和有机崩解材料混合而成,且所述无机崩解材料是硫酸镁和硫酸铵的混合物,所述有机崩解材料为氨基酸发酵物、纸浆和十二烷基磺酸钠的混合物。本发明制备的枸溶性颗粒肥料,既可以避免粉末状枸溶性肥料在施用时随风飘散而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养分损失,又有利于机械施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同时补充了植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适于推广与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业肥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枸溶性颗粒肥料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矿质肥料一般分为水溶性肥料和枸溶性肥料,枸溶性肥料一般难溶于水,但可溶于2%柠檬酸的水溶液,因柠檬酸在日本称为枸橼酸,因此可溶于2%柠檬酸水溶液的肥料也称为枸溶性肥料。如以磷矿石通过高温熔融生产的钙镁磷肥、以钾矿石通过高温熔融生产的钾钙硅镁肥、以铁矿石冶炼副产的高炉水淬渣生产的硅钙肥、以磷矿石热法生产黄磷过程中排放的黄磷炉渣生产的硅钙肥、以白云石皮江法生产金属镁副产的炉渣生产的硅钙镁肥等,这些肥料大多以细粉状(80目以上)形态施用。由于颗粒很细,不能机械施肥,撒施随风飘散,流失大,污染环境,劳动强度高,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已逐渐被颗粒状肥料所取代,且因枸溶性肥料加水或粘结剂造粒后会形成非常坚硬的颗粒,更难溶于水,以至不能被植物所吸收。
因此需优选一种既能使细粉状的枸溶性肥料粘结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颗粒,在储存或运输过程中不易粉碎,遇水或遇潮又能使颗粒状枸溶性肥料快速崩解或散开的材料—枸溶性颗粒肥料崩解材料。
发明专利CN201610599045.4中公开了一种用于生产圆颗粒矿物肥料的造粒崩解剂,其所用崩解材料由膨润土、凹凸棒和木质素乙酰化、甲基化、卤化、磺化、硝化后分别得到的乙酰木质素、甲基木质素、卤化木质素、磺化木质素、硝化木质素等衍生物所组成。但膨润土、凹凸棒是一种具有粘性而不溶于水的物质,常用作水溶性复混肥的造粒剂,其作用是增加复混肥的强度,并不具有崩解作用,且不含植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而乙酰木质素、甲基木质素、卤化木质素、磺化木质素、硝化木质素等虽含有一定的有机质,但均难溶于水而难以被植物吸收,且价格昂贵。
发明专利CN201711335268.0中公开了一种崩解型含镁颗粒肥料及其制备方法,其所用材料由水镁石粉、白云石粉、一水硫酸镁、氧化镁、碳酸镁、氯化镁及有机酸溶液(甲酸、乙酸、乙二酸、丙酸、丁酸、二聚天门冬氨酸)所组成。其中在无机材料中,水镁石粉、白云石粉及氧化镁均不溶于水,碳酸镁微溶于水,难以被植物吸收利用,基本为无效成分,氯化镁溶于水,但氯离子含量高,很多植物忌氯,应用受限;在有机材料中,甲酸、乙酸、乙二酸、丙酸、丁酸、二聚天门冬氨酸均为无效成分,亦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且价格高昂。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既便于机械施肥又含有植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且具有崩解性能的枸溶性颗粒肥料及其制备工艺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具有崩解性能的枸溶性颗粒肥料,既便于机械施肥,减少肥料损失和环境污染,又价廉易得,含有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枸溶性颗粒肥料,所述颗粒肥料主要由崩解材料和粉末状枸溶性肥料按照(5~25):(75~95)的重量比混合加工而成;其中,所述崩解材料由无机崩解材料和有机崩解材料混合而成,且所述无机崩解材料是硫酸镁和硫酸铵的混合物,所述有机崩解材料为氨基酸发酵物、纸浆和十二烷基磺酸钠的混合物。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枸溶性颗粒肥料中,所述无机崩解材料与所述有机崩解材料的混和重量比为(20~80):(20~8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南省化工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科学院,未经河南省化工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河南省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6658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