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物联网云平台控制的风光互补发电装置及监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68872.1 | 申请日: | 2020-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6411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1 |
发明(设计)人: | 贾士铎;侯安祥;陈健;李浩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S10/12 | 分类号: | H02S10/12;H02S20/32;H02S50/00;F03D9/11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闫圣娟 |
地址: | 250061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联网 平台 控制 风光 互补 发电 装置 监控 方法 | ||
本公开提出了基于物联网云平台控制的风光互补发电装置及监控方法,包括太阳能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蓄电池充放电电路以及储能装置,还包括支撑架组件,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设置在支撑架组件上,所述支撑架组件底座、升降杆、折叠关节和折叠杆,所述升降杆固定在底座上,升降杆与折叠杆通过折叠关节连接,折叠杆的上端固定风力发电机。本公开实现两种发电方式的互补,提高发电装置的发电效率,为用电负载提供稳定的电能输出。通过改进风力发电支撑结构,在风力较强时可以通过折叠关节,调整风力发电机的风轮叶片的角度,避免较强风力对风力发电装置造成损坏。同时能够将检测到的数据传递到云端,实现数据远程可视化。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风光互补发电监控相关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涉及基于物联网云平台控制的风光互补发电装置及监控方法。
背景技术
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并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偏远地区、用电比较分散的地区等电力网络没有完全覆盖的地区,如野外、原始森林,越来越多的采用便携式的移动发电设备,满足临时的用电需求,传统的移动电源采用传统能源进行发电,发电设备较大,同时伴随有一定的污染。新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波浪能、洋流能和潮汐能等,新能源由于采集方便,布设简单,成本较低,在移动式或者小型电源上受到越来越多的青睐,采用新能源发电可以实现小区域的电能覆盖。
发明人发现,小型的便携式发电设备,由于设备的大小的限制使得能源采集装置的大小也比较小,多数新能源不能实现连续供给,使得每一种能源的转换都有一定的弊端,影响了新能源发电设备的效率及稳定性。例如对于太阳能,主要是在白天储能,夜间装置会闲置,利用率较低,风电发电设备在风力较小或者没风的环境条件下,停止发电使得发电效率较低。另外,新能源发电一般是位置比较分散,设备的可靠运行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监控,发电系统的实时数据无法远程可视化,用户不能掌握装置的运行状况,系统发生故障不能及时进行维护,装置整体智能化程度低,实用性不强。对于太阳能板多为固定式,部分采用自动调节模式,但因干扰因素众多,追光效果并不理想,且当数据处理出现错误时无法校正太阳能板角度,降低了清洁能源的利用率。风力发电装置若遇强风天气极易发生风机损坏或机械机构折损。
发明内容
本公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物联网云平台控制的风光互补发电装置及监控方法,采用两种能源发电结合的方式,将两个发电装置设置在支撑架组件上,实现互补发电,同时能够将检测到的数据传递到云端,实现数据远程可视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了基于物联网云平台控制的风光互补发电装置,包括太阳能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蓄电池充放电电路以及储能装置,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分别连接充放电电路,蓄电池充放电电路连接储能装置;还包括支撑架组件,所述太阳能发电装置、风力发电装置设置在支撑架组件上,所述支撑架组件包括底座、升降杆、折叠关节和折叠杆,所述升降杆固定在底座上,升降杆与折叠杆通过折叠关节连接,折叠杆的上端固定风力发电装置的风力发电机。
基于物联网云平台控制的风光互补发电装置的监控方法,包括光伏发电板的控制方法和发电数据控制方法,所述光伏发电板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获取配置数据,根据配置数据确定光伏发电装置的工作模式;所述工作模式包括自动模式和手动调节模式;
自动模式执行下面的步骤:
步骤1、设定自动模式的光照强度阈值,以及按照时间点设定光伏发电板的朝向轨迹;
步骤2、按照设定的朝向轨迹调整光伏发电板的朝向;
步骤3、获取光照强度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6887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