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太阳能电池导电浆料、玻璃料及太阳能电池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69709.7 | 申请日: | 2020-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995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敖毅伟;万莉;涂小平;姜钧天;朱立波;刘海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常州聚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B1/16 | 分类号: | H01B1/16;H01B1/22;H01L31/0224;C03C3/12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封喜彦;胡晶 |
地址: | 213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能电池 导电 浆料 玻璃 料及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阳能电池导电浆料,含有导电性粉末、混合玻璃以及有机相;其中,所述混合玻璃包含以下两类玻璃组分:第一类玻璃是选自不含铅锌硅,以碲铋锂为必需成分的碲系玻璃的至少一种;第二类玻璃是选自以铅硅钒为必需成分,不含碲铋的硅酸铅系玻璃的至少一种。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玻璃料及太阳能电池。利用本发明的导电浆料制得的太阳能电池的EL检测正常,电池效率高,而且粘结强度优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电池浆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Te-Bi-Li无铅锌硅玻璃 料和Pb-V-Si无碲铋玻璃料的制备,以及用此两种玻璃料制备的导电浆料。
背景技术
常规的硅晶太阳能电池由正面电极、减反射膜、P型硅晶半导体衬底、N 型扩散层和背面电极等组成。随着电池工艺的不断进步,为提高效率还在半 导体扩散层上加入钝化层,钝化层一般是由氧化铝、氧化硅等构成,减反射 膜一般是由氮化硅构成。此外,电池片厂家对效率的诉求使得硅片的扩散方 阻不断提升,PN结由深变浅。
作为电极浆料的粘结相,玻璃粉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浆料烧结完成后的粘 结强度和接触电阻。目前商业化的玻璃相体系主要有两类,第一类为Pb/Bi-Si 体系,第二类为Te-Pb/Bi-Si体系。第一类玻璃体系易烧穿PN结,无法满足 高方阻硅片的接触,第二类玻璃体系随着PbO含量增多,电极和基板之间的 粘结强度就会减弱,这种对粘结强度的影响可以认为是与基板/电极界面的形 态有关的。也就是说,玻璃中如果含有PbO,即使不含有硬质的SiO2成分, 玻璃也会腐蚀基板,基板和电极之间也会形成良好的接触。然而,如果PbO 的成分过量的话,基板会被腐蚀的更均一,腐蚀面就会变得更光滑,结果就 会导致粘结强度减弱。
针对太阳能电池电极的粘结强度和接触电阻的要求,目前最有效的就是 使用碲系玻璃的方案。碲在玻璃成分中的作用是网络形成体,可以增大玻璃 中银的溶解量,降低接触电阻,在烧结降温段,可以抑制银的析出,从而在 拓宽烧结窗口的同时,还有抑制半导体基板被过度腐蚀的作用。因此,无铅 碲系玻璃的开发是目前的研究热点。
在大量的研究中发现,使用无铅碲系玻璃电极用浆料的特征,虽然粘结 强度是可以通过调节玻璃软化点来实现的,但是和铅玻璃相比,无铅玻璃更 难控制腐蚀程度,实现良好的接触条件。在EL测试时,经常会发生黑点或云 雾状黑斑等烧结问题,影响太阳能电池的性能,参见图1,示出了EL测试不 良的几种情况。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Pb-Bi-Si玻璃体系的软化点相对较高,制备过程 中的球磨时间长而且粒径偏大,导致浸润性差。玻璃粉的软化温度是衡量玻 璃粉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若软化点低于400度,在高温烧结过程中玻璃粉 就会过早地开始流动,PN结就容易被击穿;而当软化点温度高于600度,在 高温烧结过程中玻璃粉不容易发生熔融,因此玻璃粉在烧结时不能与减反射 膜反应并穿透其与硅片接触。玻璃的软化点低,则对银粉和基板的润湿性能 好,润湿性能强则有利于腐蚀减反射膜,降低接触电阻,提高电池性能。因 此,玻璃料的软化点将直接关系到电性能和烧结窗口。
基于以上考虑,需要研发一种EL检测合格,电性能良好而且兼顾粘结强 度的电极浆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导电浆料,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 的上述缺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太阳能电池导电浆料,含有导电性粉末、混合玻璃以及有机相;其 中,所述混合玻璃包含以下两类玻璃组分:第一类玻璃是选自不含铅锌硅, 以碲铋锂为必需成分的碲系玻璃的至少一种;第二类玻璃是选自以铅硅钒为 必需成分,不含碲铋的硅酸铅系玻璃的至少一种。
优选的,所述混合玻璃中,所述碲系玻璃的总量与所述硅酸铅系玻璃的 总量质量比为3:7~7:3。
优选的,所述碲系玻璃换算成氧化物,碲为50-90wt%,铋为8-40wt%, 锂为2-15w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常州聚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常州聚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6970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