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充电与加热的方法、装置及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74328.8 | 申请日: | 2020-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1110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19 |
发明(设计)人: | 姜翠娜;苏建云;涂序聪;高靖宇;邝文灏;刘庆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8/27 | 分类号: | B60L58/27;H02J7/00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王娇 |
地址: | 510030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充电 加热 方法 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池充电与加热的方法、装置及系统,包括:获取传感器对电池检测到的电池温度;确定直流供电接口或交流供电接口是否与外部供电设备连接;根据所述直流供电接口与所述交流供电接口与外部供电设备的连接情况,确定温度阈值;根据所述电池温度与确定的温度阈值,确定是否对所述电池进行加热,以及确定是否利用所述直流供电接口或所述交流供电接口的供电输入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其中,所述交流供电接口输入的交流转换成直流后为所述电池供电。采用本发明技术方案,可以针对不同的充电方式,选择不同的温度阈值来比较电池温度进而可以选择不同的时机对电池进行充电或加热,提高电池的充电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充电与加热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动力电池的工作性能受其温度的影响较大,其最佳性能所对应的工作温度为25℃左右。在低温的环境下,动力电池的充放电性能将受到很大的限制,尤其是在电池的温度达到-20℃以下,其放电性能仅为常温度的10%左右,甚至不具备充电的能力。为此,为了保持必要的充放性能,当电池温度下降到一定的数值时,需要给动力蓄电池加热。当动力电池的充放电性能满足整车的需求时,可以停止加热。
目前,现有技术提供的对电池加热的方法通常是当电池的温度低于某一加热阈值时开始对电池加热,但是这种方式无法避免供电设备的供电电池不稳而对高压蓄电池造成过充或过放的风险。或者,采用电池预留电量的方式为电池供电,即采用高压蓄电池微放电的方式进行加热,这样可以避免低温度充电供电设备的供电电流不稳而对高压蓄电池造成损害。但是,这样会造成电池持续放电,尤其时在低SOC时,会造成电池过放或者无法启动充电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充电与加热的方法、装置及系统,以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一项或更多项技术问题。
作为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充电与加热的方法,包括:获取传感器对电池检测到的电池温度;确定直流供电接口或交流供电接口是否与外部供电设备连接;根据所述直流供电接口与所述交流供电接口与外部供电设备的连接情况,确定温度阈值;根据所述电池温度与确定的温度阈值,确定是否对所述电池进行加热,以及确定是否利用所述直流供电接口或所述交流供电接口的供电输入对所述电池进行充电;其中,所述交流供电接口输入的交流转换成直流后为所述电池供电。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温度阀值,包括:如果所述交流供电接口与外部供电设备连接,则确定用于比较温度的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第三温度阈值和第四温度阈值;其中,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低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低于所述第三温度阈值,所述第三温度阈值低于所述第四温度阈值。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确定温度阈值,包括:如果所述直流供电接口与外部供电设备连接,则确定用于比较温度的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第五温度阈值和第六温度阈值;其中,所述第五温度阈值高于所述第三温度阈值,所述第六温度阈值高于所述第五温度阈值,所述第五温度阈值低于所述第六温度阈值。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果所述交流供电接口与外部供电设备连接,则所述根据所述电池温度与确定的温度阈值,选择开启或关闭所述加热器,以及选择开启或断开所述供电输入,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如果所述电池温度低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为所述加热器供电并启动所述加热器工作,以及断开车载充电电机的直流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的连接;所述车载充电电机与所述交流供电接口连接,用于将交流转换成直流;
如果所述电池温度高于所述第一温度阈值但低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继续为所述加热器供电并保持所述加热器工作,以及闭合所述车载充电电机的直流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的连接;
如果所述电池温度高于所述第二温度阈值但低于所述第三温度阈值,继续为所述加热器供电并保持所述加热器工作,保持所述车载充电电机的直流输出端与所述电池的连接,以及根据所述电池的允许充电能力请求所述车载充电电机的充电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7432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