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硫酸工艺中吸收循环酸热量移除与利用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75045.5 | 申请日: | 2020-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207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11 |
发明(设计)人: | 孟兆忠;王金禹;那日苏;王晓东;张东升;邵忠民;王国军;韩志;贾吉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赤峰云铜有色金属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3/02 | 分类号: | F24D3/02;F24D3/10;F24D19/00;F25D17/02 |
代理公司: |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专利中心 11028 | 代理人: | 范威 |
地址: | 024400 内蒙古***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硫酸 工艺 吸收 循环 热量 利用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硫酸工艺中吸收循环酸热量移除与利用的方法,采用吸收酸冷却器对吸收循环酸进行换热,吸收酸冷却器内的冷却水与吸收循环酸换热后,输出至闭式循环冷却水单元或余热利用单元;当非取暖期时,换热后的冷却水经过闭式循环冷却水单元换热后,再输送回吸收酸冷却器;当取暖期时,供暖系统的供暖回水与进入余热利用单元内的换热后的冷却水进行换热后,通过供暖循环泵输送回供暖系统。本发明可针对制酸过程吸收循环酸的热量移除,既可实现吸收循环酸余热高效回收利用的同时,也可达到新水消耗几乎为零的理想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硫酸工艺中吸收循环酸热量移除与利用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硫酸工艺的两转两吸流程中,吸收工序的吸收循环酸热量主要来自烟气显热、SO3吸收热、硫酸生成热和稀释热,为维持吸收塔内SO3吸收的稳定高效进行,需保持进塔吸收酸的温度、流量、浓度相对稳定,出塔酸进入循环槽,经串酸、加水调节酸浓,由吸收酸循环泵送入阳极保护酸冷器移除热量,再经塔内分酸器均匀布酸到填料层完成气液传质传热,吸收酸如此循环完成气相SO3的吸收过程。吸收酸循环酸的热量移除和利用,采取传统敞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吸收循环酸热量移除,通常存在水资源浪费和余热不能充分利用的普遍问题,硫酸生产低品位热能利用已列入国家节能减排规划,因此提高硫酸工业余热利用水平意义重大。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硫酸工艺中吸收循环酸热量移除与利用的方法。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硫酸工艺中吸收循环酸热量移除与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采用吸收酸冷却器对吸收循环酸进行换热,所述吸收酸冷却器内的冷却水与吸收循环酸换热后,输出至闭式循环冷却水单元或余热利用单元;当非取暖期时,换热后的冷却水经过闭式循环冷却水单元换热后,输送回吸收酸冷却器;当取暖期时,供暖系统的供暖回水与进入余热利用单元的换热后的冷却水进行换热后,输送回供暖系统。
根据上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闭式循环冷却水单元包括干式空冷器、冷却水循环泵;当非取暖期时,换热后的冷却水经过干式空冷器换热后,再经冷却水循环泵输送回吸收酸冷却器。
根据上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利用单元包括供暖系统、换热器、供暖循环泵;当取暖期时,供暖系统的供暖回水与进入换热器内的换热后的冷却水进行换热后,通过供暖循环泵输送回供暖系统。
根据上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换热后的冷却水与供暖回水换热后,由冷却水循环泵输送回吸收酸冷却器。
根据上述的方法,所采用的系统包括:吸收酸冷却器、闭式循环冷却水单元、余热利用单元;所述吸收酸冷却器的进酸口与吸收塔的出酸口通过循环泵连接,所述吸收酸冷却器的出酸口与吸收塔的进酸口连接;所述闭式循环冷却水单元包括干式空冷器、冷却水循环泵,所述干式空冷器的进水口与吸收酸冷却器的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干式空冷器的出水口与冷却水循环泵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冷却水循环泵的出水口与吸收酸冷却器的进水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余热利用单元包括换热器、供暖循环泵、供暖系统,所述换热器的第一进水口与吸收酸冷却器的出水口通过管道连接,所述换热器的第一出水口与冷却水循环泵的进水口连接,所述供暖系统的出水口与换热器的第二进水口连接,所述换热器的第二出水口与与供暖循环泵的进水口连接,所述供暖循环泵的出水口与供暖系统的进水口连接。按吸收酸冷却器水侧流程,干式空冷器和换热器并联设置,其功能均为移除吸收酸冷却器出水带出的热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赤峰云铜有色金属有限公司,未经赤峰云铜有色金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750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