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生物质热解气化耦合制合成气的方法及其所采用的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77814.5 | 申请日: | 2020-04-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784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7 |
发明(设计)人: | 吴爽;韩伟嘉;邓桂春;臧树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海洋大学;泉州职业技术大学 |
主分类号: | C10B47/20 | 分类号: | C10B47/20;C10B53/02;C10B57/00;C10B57/10;C10J3/00;C10J3/60;C10J3/84 |
代理公司: | 沈阳亚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107 | 代理人: | 郭元艺 |
地址: | 116023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生物 解气 耦合 合成气 方法 及其 采用 系统 | ||
1.一种生物质热解气化耦合制合成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按如下步骤实施:
(1)将经过预处理的生物质原料送入微波热解反应器中进行反应,得到热解挥发性组分和热解固相物料;
(2)将步骤(1)所得热解固相物料送入气化反应器与活化剂接触进行气化反应,得到粗合成气和生物炭;
(3)将步骤(1)所得热解挥发性组分与步骤(2)所得粗合成气合流,从一个方向进入气体重整变换器;将步骤(2)所得生物炭从另一个方向送入气体重整变换器,在工作气体作用下,制得目的产物生物质合成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质热解气化耦合制合成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中预处理过程:经过晾干的生物质在高温气流作用下加热至120~220℃,保温时间1~10分钟,然后冷却并粉碎至5mm以下,再于10~20MPa条件下物理挤压成型,即得生物质原料;所述微波热解反应器的反应温度为300~800℃;反应时间5~30分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生物质热解气化耦合制合成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气化反应中通入碳酸钾、碳酸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钠、乙酸钾、乙酸钠、甲酸钠或甲酸钾的一种或几种组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生物质热解气化耦合制合成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的工作气体为水蒸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或氧气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所述工作气体流量控制在0.2~2m3/h。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生物质热解气化耦合制合成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活化剂为水蒸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或氧气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物,流量控制在0.1~1m3/h。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生物质热解气化耦合制合成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气化反应中通入碳酸钾;所述碳酸钾与工作气体的质量比为0.005~0.05:1。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生物质热解气化耦合制合成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气化反应中通入步骤(1)所述预处理产生的预热气体;所述预热气体与活化剂的质量比为0.1~1: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物质热解气化耦合制合成气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中气化反应器的反应温度为650~950℃;反应时间10~40分钟;所述步骤(3)中气体重整变换器的反应温度为700~900℃;反应时间0.5~5分钟。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所述生物质热解气化耦合制合成气方法所采用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生物质料仓(1)、微波热解反应器(2)、气化反应器(3)、气体重整变换器(8)及气固分离器(12);
所述生物质料仓(1)的出料口与微波热解反应器(2)的入料口相通;所述气化反应器(3)的入料口与微波热解反应器(2)的热解固相物料出口相通;
在所述气化反应器(3)的中部区域固定设有活化剂进口(4);在所述气化反应器(3)的下部,于成型生物炭出料口处横向设有电动炉蓖(6);在所述电动炉蓖(6)上设有成型生物炭螺旋出料机构(5);
在所述气化反应器(3)的底部固定设有星型阀门(7);在所述气体重整变换器(8)的上部固定设有粉状生物炭进料螺旋机构(9);所述星型阀门(7)的出料口经运输管线与粉状生物炭进料螺旋机构(9)的入料口相通;
在所述气体重整变换器(8)的底部固定设有工作气体进口(10);所述气体重整变换器(8)顶部的气相物料出口(11)与气固分离器(12)的入口相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生物质热解气化耦合制合成气方法所采用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波热解反应器(2)采用水平卧式移动床反应器;所述气化反应器采用纵向移动床反应器;所述气体重整变换器(8)包括上级鼓泡流化床及下级鼓泡流化床;所述上级鼓泡流化床由圆柱筒体和向下收口的锥形筒体组合构成;所述下级鼓泡流化床由圆柱筒体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海洋大学;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未经大连海洋大学;泉州职业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77814.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