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创经内镜植入可扩张腰椎椎体间融合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79058.X | 申请日: | 2020-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352067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杨明杰;谭军;陆弋;李立钧;李永超;潘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明杰 |
主分类号: | A61F2/44 | 分类号: | A61F2/4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52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创经内镜 植入 扩张 腰椎 椎体间 融合 | ||
本发明属于脊柱外科的手术耗材领域,涉及一种可扩张的椎间融合器(ELICE)。本发明解决了镜下植入可扩张融合器的技术难点。其创新点在于融合器通过脊柱内镜植入,全程镜下操作,符合微创理念,其前高后低的撑开机制贴合椎间隙的穹隆曲面,重建了腰椎生理性前凸,并且防止了融合器向后移位;撑开机制设计合理,同时实现了高度和宽度的扩张,有效增加上下终板的接触面积,防止后期的沉降。前方子弹头嵌齿结构设计防止了撑开螺母的前滑脱。可用于腰椎内镜微创手术中,通过全内镜下操作植入可扩张椎间融合器,实现脊柱椎间融合手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脊柱外科的手术耗材领域,可用于腰椎内镜微创手术中,通过大通道内镜工作管道植入可扩张椎间融合器,实现脊柱融合手术。
背景技术
1.概述
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患、腰椎不稳及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主要手段。目前临床上应用的开放性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包括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nteriorlumbar interbody fusion,ALIF)从腰椎前方经腹或经腹膜外进入;极外侧腰椎椎体间融合(extreme later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XLIF)从腰椎侧方经腰大肌进入;斜向腰椎椎体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经腹膜后腰大肌前方进入手术区域;甚至轴向腰椎融合术(axi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AxiaLIF)经骶前间隙进入等等,但因为这些术式解剖入路不为骨科医师所熟悉,需要经腹或腹膜后,学习曲线陡峭,操作难度较高,或者并发症较多(如:逆向射精、血管、输尿管损伤、腰骶丛、生殖股神经损伤等)且适应症狭窄,很多不能进行直接椎管内减压,临床上没有得到广泛开展,大部分骨科医生更倾向于选择熟悉的后方入路,主要包括PLIF术和TLIF术。后路椎体间融合(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是目前广泛应用的经典术式,由Cloward在1953年最早提出。由后正中进入,切除椎板及关节突,牵开硬膜囊及神经根,显露椎间隙,进行椎体间融合。但PLIF需切除后路椎板,完全牺牲了脊柱的后方张力带结构,创伤较大,且失血较多;且术中牵拉硬膜囊和神经根,造成二者损伤的风险大大增加。Madan等报道PLIF术后虽然远期融合率达100%,但早期病人满意率仅为65%,分析其原因是与PLIF椎管内操作多,对硬膜囊及神经根的牵拉刺激较大以及术后椎管内血肿机化、炎症反应等有关。1982年Harms报道了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将手术入路外移,经后外侧椎间孔完成腰椎融合。由于完整保留了棘突、棘上、棘间韧带以及骶棘肌椎板附着等后方张力带结构,对脊柱的机械载荷分布影响小。且术中将操作通道外移,无需过多分离和向内牵拉硬膜囊和神经根,减少了椎管内静脉丛出血和马尾及神经根损伤的可能。但无论采用哪种开放性脊柱融合术,都会附加周围组织的一定损伤。随着脊柱微创理念的进步,脊柱内镜手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开展,除了常规的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手术外,部分专家也开始探索内镜下脊柱融合术。
2.腰椎微创手术现状
脊柱内固定的临床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911年,Hibbs首次创新性地将其应用于脊柱畸形的后路融合手术,随后内固定的种类及方法日新月异,不断推陈出新;1962年Harrington系统被广泛应用于脊柱侧凸的矫形手术。1982年Luque首次引入了节段性固定的概念,使脊柱内固定技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目前Roy-Camille等提出的基于椎弓根钉的脊柱内固定系统,能有效完成脊柱的三柱固定,符合脊柱的生物力学,是临床上治疗脊柱相关疾病最广为应用的内固定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明杰,未经杨明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790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