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静电纺微纳米纤维抗菌非织造卫材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83874.8 | 申请日: | 2020-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5607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1 |
发明(设计)人: | 王荣武;叶文婷;陈旭旭;覃小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D04H1/42 | 分类号: | D04H1/42;D04H3/005;D04H13/00;D01D5/00;D01F1/10;A41D13/12;A61F13/472;A61F13/496;A61F13/538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宋旭 |
地址: | 2016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静电 纳米 纤维 抗菌 织造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静电纺微纳米纤维抗菌非织造卫材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材料为抗菌微纳米纤维与非织造材料复合;本发明在不改变非织造卫材原有性能的基础上能达到可靠的抗菌效果。本发明的微纳米抗菌卫材具有优良的抗菌、抑菌效果,可以应用于多种卫材上,例如纸尿裤、手术服和女性卫生巾等卫生产品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卫生材料及其制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合静电纺微纳米纤维抗菌非织造卫材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次性非织造卫材的市场迅速发展,人们对一次性卫材的需求量猛增。到了二十一世纪,人们对功能性非织造卫材越来越青睐。
目前使用天然抗菌纤维的非织造卫材普遍存在成本较高且抗菌性较低的问题,限制了产品的普及与发展。而通过抗菌剂整理得的抗菌卫材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则存在安全性较低的问题。
CN 105839291A公开了一种纳米纤维抗菌非织造材料及制备方法,其将纳米银和纳米氧化锌抗菌颗粒加入到纺丝溶液后,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得抗菌纳米纤维膜,并与亲水处理的纳米纤维膜经热轧工艺进行复合,但其制得的抗菌纳米纤维膜厚度大,孔径小,用于非织造卫材中将降低卫材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且若将其作为卫材的面层,则抗菌成分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如何提供一种不会改变非织造材料原有性能的微纳米抗菌非织造卫材及其制备方法成为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复合静电纺微纳米纤维抗菌非织造卫材及其制备方法,克服现有技术制得的抗菌非织造卫材安全性低、成本高,抗菌纳米纤维膜会降低卫材的透气性和透水性的技术缺陷,本发明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将负载抗菌剂的微纳米纤维与非织造卫材相结合,制得微纳米抗菌非织造卫材。
本发明的一种微纳米纤维抗菌非织造材料,所述材料为抗菌微纳米纤维与非织造材料复合获得,其中复合方式为:抗菌微纳米纤维与非织造材料直接复合、抗菌微纳米纤维零散分布于非织造材料上或抗菌微纳米纤维嵌入非织造材料。
优选,复合方式为:抗菌微纳米纤维嵌入非织造材料,与其它两种复合方式相比,其具有更优异的透气性和透水性,且抗菌微纳米纤维与非织造材料的结合力更强,使得微纳米纤维在使用过程中不易脱落,抗菌性能稳定;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抗菌微纳米纤维嵌入非织造材料中,与非织造布中的纤维充分混合,可在不改变非织造材料原有性能的基础上具备优异的抗菌性能,同时,抗菌成分不直接与人体皮肤接触,安全性高。
所述抗菌微纳米纤维的直径为100~700nm。
所述抗菌纳米纤维为含抗菌剂的纺丝液静电纺丝获得;其中抗菌剂为季铵盐。
所述季铵盐为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苯扎氯铵、有机硅季铵盐、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溴化铵、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中的一种或几种。
所述非织造材料为热风无纺布、水刺无纺布、针刺无纺布、纺粘布、熔喷布中的一种。
优选,所述抗菌剂为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所述非织造材料为热风无纺布。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纳米纤维抗菌非织造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
(1)先将含抗菌剂的纺丝液置于静电纺丝机的供液装置中,并调节好纺丝电压和纺丝距离;
(2)然后将已加固的非织造布作为接收基材,通过输网帘从上方送经静电纺丝机的纤维接收装置,同时进行静电纺丝,使得抗菌微纳米纤维和接收基材结合,得到微纳米抗菌非织造材料;
或将未加固非织造纤网作为接收基材,通过输网帘从上方送经静电纺丝机的纤维接收装置,同时进行静电纺丝,再进行加固,得到微纳米抗菌非织造材料。
上述制备方法的优选方式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华大学,未经东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8387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