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超小净距隧道替换中岩柱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85406.4 | 申请日: | 2020-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859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发明(设计)人: | 陈锡武;周跃峰;吴华;邸成;张磊;姜波;王若晨;龙杰;殷召念;郑杰元;罗永刚;张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E21D9/14;E21D11/00;E21D11/14 |
代理公司: | 四川力久律师事务所 51221 | 代理人: | 刘芸芸 |
地址: | 61003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地 应力 软岩大 变形 超小净距 隧道 替换 中岩柱 施工 方法 | ||
1.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超小净距隧道替换中岩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开挖第一分修隧道(3)台阶,施工第一初支并喷混凝土;
S2:开挖第二分修隧道(5)上台阶和中台阶,施工隧道第二上部初支(51)和第二中部初支(52)并喷混凝土(42);
S3:在第一分修隧道(3)边墙向第二分修隧道(5)的方向穿入预应力钢管(41),预应力钢管(41)的一端与第一初支固定并锁紧,预应力钢管(41)的另一端与第二分修隧道(5)的第二初支固定并锁紧,第二分修隧道(5)中台阶边墙处的预应力钢管(41)内压入混凝土(42);
S4:开挖第二分修隧道(5)下台阶,施工第二下部初支(53)并喷混凝土(42);
S5:于第一分修隧道(3)下台阶边墙部位向第二分修隧道(5)的方向穿入预应力钢管(41),预应力钢管(41)的一端与第一初支固定,预应力钢管(41)的另一端与第二分修隧道(5)的第二初支固定并锁紧,第二分修隧道(5)仰拱部位预应力钢管(41)端头内压入混凝土(42);
所述预应力钢管(41)为若干个,且所有所述预应力钢管(41)沿竖直方向成排接触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超小净距隧道替换中岩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先开挖第一分修隧道(3)上台阶,施工第一上部初支(31)并喷混凝土(4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超小净距隧道替换中岩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开挖完所述第一分修隧道(3)上台阶后,开挖第一分修隧道(3)中台阶,施工第一中部初支(32)并喷混凝土(4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超小净距隧道替换中岩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开挖完所述第一分修隧道(3)中台阶后,开挖第一分修隧道(3)下台阶,施工第一下部初支(33)并喷混凝土(4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超小净距隧道替换中岩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滞后10-20m,开挖第二分修隧道(5)上台阶和中台阶,施工隧道第二上部初支(51)和第二中部初支(52)并喷混凝土(42)。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超小净距隧道替换中岩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3中,在第一分修隧道(3)边墙向第二分修隧道(5)的方向进行钻孔,孔内穿入预应力钢管(41)。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超小净距隧道替换中岩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中,于第一分修隧道(3)下台阶边墙部位向第二分修隧道(5)侧面钻孔,孔内穿入预应力钢管(4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超小净距隧道替换中岩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孔位置为隧道内径大于预应力钢管(41)长度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地应力软岩大变形超小净距隧道替换中岩柱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42)为高强混凝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8540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