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城市水体原位微生物修复装置及修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86718.7 | 申请日: | 2020-04-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06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刘海浩;潘立涛;王存才;张业灿;陈春权;陈金法;孙德龙;向庆庆;张艳敏;李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水务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3/34 | 分类号: | C02F3/3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城市 水体 原位 微生物 修复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城市水体原位微生物修复装置及修复方法,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其包括与污水管连通的净化池、连通净化池与河道的排水管、设置于排水管上的控制阀以及与净化池连接的净化装置,所述净化装置包括投料罐、放置于投料罐内的微生物富集填料、设置于投料罐上的用于将微生物富集填料均匀投放至净化池内的分料组件、设置于净化池底部的曝气管以及与曝气管连通的气泵。本发明具有提升微生物的净水效果以提升污水处理效率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城市水体原位微生物修复装置及修复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治理河流污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目前国内外已在使用的或已试验的污染河道水体治理技术主要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类修复方法。物理修复主要指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冲淤和调水等,此类方法往往治标不治本。化学方法处理污染水体主要是添加化学药剂和吸附剂,从而使污染物得以从底泥中分离, 或降解转化成低毒或无毒的化学形态,但容易造成水体的二次污染,且使用成本比较高,作用效果不持久。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特定的生物(植物、微生物或原生动物)吸收、转化、清除或降解环境污染物,实现环境净化、生态效应恢复的生物措施,具有投入低、治理效果好以及副作用小等优点。
公开号为CN107215963A的中国发明公开了活性微生物组合生物制剂用于治理工业污水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①制备活性微生物组合生物制剂并配备活性微生物组合生物制剂的水溶液,②将步骤①中的水溶液投入到待治理污水中。该发明通过制备活性微生物组合生物制剂水溶液的方式,对污水进行净化,达到保护环境的效果。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现有的微生物净化多采用先制备活性微生物制剂再进行投放的方式,微生物的活性在投放前与投放过程中容易出现降低的情况,导致微生物的净水效果不佳,污水处理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是提供一种城市水体原位微生物修复装置,能提升微生物的净水效果,提升污水处理的效率。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城市水体原位微生物修复装置,包括与污水管连通的净化池、连通净化池与河道的排水管、设置于排水管上的控制阀以及与净化池连接的净化装置,所述净化装置包括投料罐、放置于投料罐内的微生物富集填料、设置于投料罐上的用于将微生物富集填料均匀投放至净化池内的分料组件、设置于净化池底部的曝气管以及与曝气管连通的气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净化池用于积蓄污水进行统一处理,微生物富集填料通过分料组件均匀投放至净化池内,同时气泵输入空气至曝气管,曝气管将气体送入净化池内;在曝气作用下,污染水体进入箱体与微生物富集激活填料充分接触,微生物富集激活填料促使污染水体中的微生物快速富集、激活和增殖,其释放的高效活性菌随出水进入城市水体,有效地调节水体中的生物菌落结构和丰度,增强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能力,加快有机污染物的矿化,提升微生物的净水效果,提升污水处理的效率,最终达到水体修复和生态系统自我净化能力提升的目的。
本发明在一较佳示例中可以进一步配置为:所述微生物富集填料包括活性炭、粘土矿物、固相碳源以及微生物生长因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微生物富集激活填料包括固相碳源以及微生物生长因子,因此其进入污染水体后会缓释碳源和微生物生长因子,以此有效地调节水体中的生物菌落结构和丰度,增强微生物的新陈代谢能力,加快有机污染物的矿化,提升微生物的净水效果,提升污水处理的效率;而活性炭具有吸附颗粒的作用,以此吸附水中的颗粒,使微生物聚集并与活性炭上附带的固相碳源、微生物生长因子充分接触,以此提升微生物富集、激活和增殖效率,加快水体净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水务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水务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86718.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