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动脱模的电机壳整内径模具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87881.5 | 申请日: | 2020-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853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董伟国;侯文洪;刘健科;沈海广;谢旭东;张恩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炜驰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K15/14 | 分类号: | H02K15/14 |
代理公司: | 浙江中桓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55 | 代理人: | 鲍保丰 |
地址: | 3160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自动 脱模 机壳 内径 模具 | ||
一种自动脱模的电机壳整内径模具,包括底座及相对于底座运动的推杆,推杆两端加工第一斜面、第二斜面,成型模固定在底座上方,成型模中部设有顶杆,成型模顶部设有卡块,卡块与成型模由第二压弹簧连接,卡块内侧加工有第一挤压面,顶杆上端加工有第二挤压面,顶杆下端加工有第三斜面,支撑模设于成型模的外侧,支撑模与成型模通过气弹簧连接,升降台位于成型模上方,升降台中部设有压模,升降台的左侧设有伸缩杆,伸缩杆包括筒体、杆体,杆体的下端固定有一斜楔,斜楔上加工有第四斜面;本方案提供了电机壳的整内径模具,在成型电机壳后,能通过卡块的锁止作用,使得电机壳先与压模分离,之后,卡块复位,电机壳再与成型模分离,实现自动脱模。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自动脱模的电机壳整内径模具。
背景技术
图9所示为一电机壳中间件的剖面图,其整内径后的剖面图参见图10,该电机壳的加工过程在车间是通过冲压变形实现的,而冲压变形后,电机壳与复合模具之间是过盈的,不存在脱模的间隙,电机壳的脱模非常困难。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脱模的电机壳整内径模具。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脱模的电机壳整内径模具,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设有第一轴架、第二轴架及长轴,所述长轴上设有滑块及第一压弹簧;
推杆,所述推杆固定连接在所述滑块上,所述推杆具有加工在其左右端部的第一斜面、第二斜面;
成型模,所述成型模固定在所述底座的上方,所述成型模的中部设有可沿其轴向运动的顶杆,所述成型模的顶部设有可沿其径向运动的卡块,所述卡块与所述成型模通过第二压弹簧连接,所述卡块内侧加工有第一挤压面,所述顶杆上端加工有与所述第一挤压面匹配的第二挤压面,所述顶杆下端加工有与所述第二斜面匹配的第三斜面;
支撑模,所述支撑模设于所述成型模的外侧,所述支撑模与所述成型模通过气弹簧连接;
升降台,所述升降台位于所述成型模上方,所述升降台中部设有压模,所述压模的中部为一空腔,所述升降台的左侧设有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包括固定在所述升降台上的筒体及内置于所述筒体内可伸缩的杆体,所述杆体的下端固定有一斜楔,所述斜楔上加工有与所述第一斜面匹配的第四斜面,所述杆体上套有第三压弹簧;
本方案提供了电机壳的整内径模具,在成型电机壳后,能通过卡块的锁止作用,使得电机壳先与压模分离,之后,卡块复位,电机壳再与成型模分离,实现自动脱模。
优选地,所述顶杆的截面为正方形,所述卡块共四个,所述卡块在所述成型模的顶部圆周面上均布;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方形的顶杆避免了圆周的转动,使得力的传递更加稳定。
优选地,所述卡块的外侧加工有第五斜面,所述第五斜面在水平面的投影线的长度大于电机壳的厚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气弹簧复位时,电机壳沿第五斜面的滑动使得脱模更加方便,卡块的复位更加高效、便捷
优选地,所述伸缩杆的收缩量大于成型后的电机壳的高度值,所述斜楔的右侧壁面的高度值大于成型后的电机壳的高度值;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伸缩杆先通过伸缩后将伸缩量释放,使得脱模时,在一个电机壳高度的行程内,卡块始终处于锁止状态。
优选地,所述滑块靠近所述第一轴架时,所述第一斜面处于所述第四斜面的下方;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斜楔往下运动时,可以与推杆通过第一斜面、第四斜面发生相互作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炜驰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浙江炜驰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878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稀土有效元素溶解提取装置
- 下一篇:一种用于塑料膜卷料的自动脱辊收卷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