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人驾驶车辆相互借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89999.1 | 申请日: | 2020-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478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2 |
发明(设计)人: | 马芳武;袁道发;公韦沣;邢彪;李金杭;吴量;沈昱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B60L53/126 | 分类号: | B60L53/126;B60L53/38;B60L58/12;B60L53/66 |
代理公司: | 吉林省长春市新时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2204 | 代理人: | 仲伟清 |
地址: | 130000 吉林省长春市***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人驾驶 车辆 相互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无人驾驶车辆相互借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所述控制器接收BMS电池管理模块传来的电池SOC信息,当电量不足以支撑到达目的地时,通过无线网络通讯模块将充电需求、车辆GPS定位、行驶目的地、电池SOC信息发送到车联网云平台,并和车联网云平台实现信息互通;所述人机交互模块向乘客展示车辆的行驶信息,并且接收乘客输入的目的地信息并传输给控制器。相对于其他无线充电方法本发明是通过车联网技术对车辆信息实时采集交互,主动寻找配对供电车和充电需求车,并根据双方目的地等信息规划路径,使两辆无人驾驶汽车行驶至同一路段满足充电范围后进行无线电能传输,实现车联网交通下的智能出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特别是一种无人驾驶车辆相互借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传统汽车消耗的石油占到了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石油资源短缺是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因此,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在开发新能源的应用。而电动汽车相对传统汽车在这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有排放少、能源利用率高等优点。目前限制电动汽车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充电难,电动汽车传统的充电方式是在小区、单位或城市固定网点充电,而城市中停车位短缺,电动车充电位经常被燃油车占据,且电动汽车续航能力差,这种传统充电方法极大制约了电动汽车的发展。而且在城市固定网点充电,将附带充电服务费,停车费等高额费用,增加了充电成本。近几年关于解决电动汽车充电难的问题上出现了很多专利和学术研究。
专利CN 109050301 A提供了一种装备动力电池的能源车,通过用户在APP上预约到达指定地点为电动汽车更换动力电池。专利CN 107650705 A设计了一种存放于停车场的移动式充电桩,该充电桩可通过自动驾驶技术到达待充电需求车辆附近为其充电。上述方法均需要车辆停靠到指定地点进行电能补充,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而且浪费时间。
CN 109606147 A、CN 110194068 A和CN 109986978 A这三项专利设计了基于路面的无线充电路段和与之匹配的电动汽车,这种方法需要电动汽车到达指定路段才能充电,限制了车辆的行驶路径且影响交通,难以推广使用。
专利CN 209497305 U设计了一种电能互充装置,通过接口插在供电车和充电需求车之间进行电能传输,这种方法仅适用于电动车路边抛锚救援时的情况。
专利CN 106627174 A发明了一种自动驾驶车队连续供电系统,通过太阳能,风能进行供电,并通过无线线圈实现车队内部电能流通。专利CN 107134820 A公开了一种无线互充系统,主要是通过计算电池差额电能,然后判断车辆自身无线充电范围内是否有其他充电需求车辆才进行无线充放电实现车辆之间电能传输,上述两种方法只能被动实现小范围内车辆之间无线充电,当无线充电范围内没有合适的车辆时则无法及时满足充电需求,而且目前的无线充电技术对距离,位置等环境因素要求较高,上述专利并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无人驾驶车辆相互借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为实现以上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无人驾驶车辆相互借电系统,包括:
车辆智能终端:包括控制器、人机交互模块、无线网络通讯模块;
车联网云平台:用于接收车辆传来的充电需求、车辆GPS定位、行驶目的地、电池SOC信息,匹配合适的电能供应车辆,并为双方车辆规划行驶路径和使双方车辆信息实现互通;
GPS定位模块:实时监测车辆位置,并将位置信息发送给车辆智能终端;
BMS电池管理模块:实时监测电池SOC,并将信息反馈给车辆智能终端;
毫米波雷达:位于无人驾驶车辆头部和尾部,用于观测两车之间的距离和位置信息,并将信息传输给各自车辆智能终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8999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