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注水注聚井区地层压力预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90670.7 | 申请日: | 2020-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086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7-21 |
发明(设计)人: | 王文涛;孙冬冬;孟怀启;张猛;狄海公;毛新军;王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7/06 | 分类号: | E21B47/06;E21B49/00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韩天宝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注水 注聚井区 地层 压力 预测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注水注聚井区地层压力预测方法,属于油气田勘探开发领域,将待钻井点目的层分为若干个单层,劈分单层注入量和采出量,利用物质平衡方法计算单层平均压力;根据待钻井点周围井的产量、压力数据及井距计算待钻井点对应测压深度的压力;将待钻井点测压深度对应到某个单层,利用待钻井点测压深度的压力与对应单层平均压力的等比关系计算待钻井点在其他单层的压力值,解决现有地层压力预测方法应用范围小、方法复杂、现场适用困难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注水注聚井区地层压力预测方法,属于油气田勘探开发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大多数油田基本进入开发中后期,要实现油田稳产、提高油田储量动用程度,就需要合理布署一定数量的调整井。然而,酸化、注水、注聚、压裂等油田开发过程中的一些常规措施都会对调整井的钻井施工产生一定影响,尤其是注水注聚井的影响。
常年注水(聚)开发,注水(聚)压力高,加之油层渗透率高、连通性好,导致目的层压力系数高,形成高压层段,而上部地层疏松、承压能力低,井筒内高压和易漏失层共存,经常在钻进过程中发生溢流,使用加重浆处理溢流过程中发生不同程度的井漏,这给现场安全施工带来困难。钻进过程中容易发生上漏下涌、或者涌漏同层,处理涌漏难度大,溢流发生以后,伴随油气溢出,部分区块气油比较高,容易发生井控失控的风险。
也就是说,在经过长期的注水注聚后,地层压力逐渐由单纯的静态压力系统变成复杂的动态多压力系统,其中地层的破裂压力以及地层的孔隙压力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那么,在钻调整井前很有必要进行压力预测。
然而,现有针对地层压力预测的方法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1)针对压力预测的研究开始较早,主要以经验公式为主,后面才逐渐涉及到测井资料,通过室内实验、力学分析、地质建模、模式建立、软件编程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基本都是针对具体油田遇到的具体问题,应用范围较小,并且算法比较复杂。
2)就现场而言,能方便直接使用的方法很少,地层压力预测较为困难。
因此,为了解决地层压力预测问题,明确高压层、高压点的分布情况,亟需一种注水注聚井区地层压力预测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注水注聚井区地层压力预测方法,解决现有地层压力预测方法应用范围小、方法复杂、现场适用困难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注水注聚井区地层压力预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待钻井点目的层分为若干个单层(小层),劈分单层注入量和采出量,利用物质平衡方法计算单层平均压力;
2)根据待钻井点周围井的产量、压力数据及井距计算待钻井点对应测压深度的压力;
3)将待钻井点测压深度对应到某个单层,利用待钻井点测压深度的压力与对应单层平均压力的等比关系计算待钻井点在其他单层的压力值。
本发明通过劈分单层的注采量,利用物质平衡方法计算单层的平均压力,然后利用周围井对待钻井点的综合影响,计算对应点的压力,然后通过待钻井点测压深度的压力与对应单层平均压力的等比关系计算待钻井点在其他单层的压力值。本发明从油藏工程角度出发,提出的方法简单、可靠,且适用性更强,可以更广泛的应用到现场安全钻井,并且,此方法主要是计算点的压力,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中,利用单层渗透率、渗流阻力、井底流压计算劈分系数,利用劈分系数计算单层注入量和采出量。
进一步的,所述劈分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Δp为注采压差,MPa;Ri为第i小层的渗流阻力,m.Pa.s/(μm2×cm);n为目的层划分的单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河南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9067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