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止电梯意外移动的保护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90956.5 | 申请日: | 2020-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35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发明(设计)人: | 沈俊华;陈明涛;李功宁;黄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B66B5/00 | 分类号: | B66B5/00;B66B1/36 |
代理公司: | 苏州中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6 | 代理人: | 李中华 |
地址: | 2100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止 电梯 意外 移动 保护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止电梯意外移动的保护装置,包括:电梯井道、设置在电梯井道内腔两侧的导轨以及运行在两侧导轨之间的轿厢,电梯井道的上部机房内设置有控制柜,轿厢上设置有锁止装置,导轨上对应每个楼层设置有多个限位板;当轿厢在楼层平层时,轿厢上的锁止装置与导轨上的限位板对齐,控制柜通过继电器控制电动推杆进行伸长,电动推杆推动支撑杆向限位板靠近,直至支撑杆插入限位板上的开孔中,此时轿厢被锁止固定。本发明的防止电梯意外移动保护装置是由轿厢外侧顶部安装的锁止装置与导轨上安装的限位板相配合锁止固定实现的,可对平层状态的电梯轿厢进行锁止固定,防止电梯轿厢的意外移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防止电梯意外移动的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国内外已经发生多起电梯到站停梯时因轿厢意外移动(指轿厢平层时突然下坠或上溜现象)而导致的事故,主要原因是制动器制动能力不足造成的。
目前,相关的电梯标准中已就电梯应具有意外移动保护装置作出了规定。
当前,用作电梯制停的部件主要还是制动器,万一电梯制动器失效、钢丝绳断裂、减速装置等失效,仍有可能导致电梯到站停梯时发生轿厢突然下坠或上溜的事故。目前该技术绝大数电梯还是采用制动器用作制停子系统,还有极少数采用夹绳器,用制动器用作电梯意外移动保护装置的主要问题是:主机制动器使用频率高,磨损严重,制动力很难保证持续有效。若电梯维保不到位,有可以发生电梯空载时上溜冲顶、满载时下坠的电梯安全事故,现有的电梯意外移动保护装置绝大多数通过提高制动器的安全系数、或通过钢丝绳夹绳器来实现,技术冗余性单一,存在保护风险较大问题。若制动器失效、钢丝绳断绳等仍将导致电梯意外移动,造成事故,因此现有技术还存在着较大的设备本质安全缺陷和风险。
本装置不通过作用于制动器或钢丝绳来实现,而是通过机械装置直接制停轿厢本体方式,从本质上提高电梯的安全系数,大大降低了因电梯意外移动造成事故的风险。即使电梯到站停梯时,电梯制动器突然失效或钢丝绳断绳,仍然能够可靠保持停在位置上不动,保证了进出电梯人不会受电梯突然移动导致的剪切、挤压、坠落井道等伤亡事故,能切实保证乘客的人身安全。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电梯意外移动的保护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内容:
一种防止电梯意外移动的保护装置,包括:电梯井道、设置在电梯井道内腔两侧的导轨以及运行在两侧导轨之间的轿厢,所述电梯井道的上部机房内设置有用于控制轿厢升降的控制柜,所述轿厢上设置有锁止装置,所述导轨上对应每个楼层设置有多个限位板;所述锁止装置包括底座、电动推杆、支撑杆和继电器,所述底座固设在轿厢上,底座内被一隔板分为左、右两部分,所述继电器设置于左部分中,并且继电器与控制柜电连接,所述电动推杆横向设置在底座内的左部分中,所述隔板上设置有通孔,支撑杆与电动推杆连接后穿过通孔,并且支撑杆贯穿底座,所述限位板上设置有开孔;
当轿厢在楼层平层时,轿厢上的锁止装置与导轨上的限位板对齐,控制柜通过继电器控制电动推杆进行伸长,电动推杆推动支撑杆向限位板靠近,直至支撑杆插入限位板上的开孔中,此时轿厢被锁止固定。
本发明的防止电梯意外移动的保护装置是由安装在轿厢上的锁止装置与导轨上安装的限位板相配合锁止固定实现的,当控制柜控制轿厢完成平层后,控制柜同时向继电器发送信号,使电动推杆带动支撑杆进行伸长,从而将支撑杆推进限位板上的开孔中,即此时完成了轿厢与导轨的锁止固定;当控制柜控制轿厢即将进行升降运行时,控制柜同时向继电器发送信号,使电动推杆带动支撑杆进行回缩,从而将支撑杆从限位板上的开孔中撤出,即此时完成了轿厢与导轨的解除锁止固定。通过此一系列装置,可对平层状态的电梯轿厢进行锁止固定,防止电梯轿厢的意外移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未经江苏省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9095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