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含滚筒法钢渣和直排粉煤灰的活性微粉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91143.8 | 申请日: | 2020-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09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岩;刘波;梁超;董伟;付吉国;张斌;邓少奎;赵鹏;林红;苗燕;张子琛;李通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宏联绿(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2C21/00 | 分类号: | B02C21/00;B02C23/14;B02C23/16;B07B1/28;B07B1/42;B07B1/46;B03C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辰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9 | 代理人: | 董李欣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滚筒 钢渣 粉煤 活性 制备 方法 | ||
一种以滚筒法钢渣和直排粉煤灰制备的活性微粉及方法,原料包括钢渣、粉煤灰、煤矸石和工业性废石膏。钢渣是由液态钢渣倒入渣罐后,将渣罐吊运至滚筒装置内,液态钢渣在滚筒内同时完成冷却、固化、破碎及渣钢分离,在经过本申请的装置的筛选后分批送入研磨机研磨并合并。工业性废石膏为二水石膏、氟石膏或磷石膏。用优质粉煤灰等质量取代水泥,不仅降低混凝土的干体积密度和导热系数,而且在同条件下提高了的强度;而钢渣粉与粉煤灰复合取代水泥时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同时增加煤矸石粉和石膏粉能够进一步增强混凝土的强度。因为钢渣尺寸不一影响研磨效果的问题,还为钢渣的粉碎特制了筛选用的辅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的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含滚筒法钢渣和直排粉煤灰的活性微粉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钢渣是炼钢转炉或电炉排放的大宗类工业废渣,排放量是钢产量的15%左右,一般还含有10%左右的废钢和15%以上的氧化铁成分,又富含丰富的Ca、Mg质成分的碱性氧化物化合矿物熟料,而且大部分呈渣包铁、铁包渣的固熔化合物状态,既难破又难磨,要达到破碎分选和提纯后再利用,既费工又费力。因此,大部分低品位含铁钢渣没有有效回收利用,可回收利用铁素资源浪费严重。随着我国重化工业快速发展,硫酸渣、瓦斯泥、除尘灰等冶金、化工含铁废渣的排放量呈快速增长之势,而低品位含铁废渣再生制铁及其废渣资源处置再生技术是冶金、化工等重化工业可持续发展中亟待突破的资源化技术。
粉煤灰是由煤燃烧过程中排出的微小灰粒,其粒径一般在1~100μm之间,属于危险废物。由燃料燃烧所产生烟气灰分中的细微固体颗粒物。如燃煤电厂从烟道气体中收集的细灰。粉煤灰是煤粉进入1300~1500℃的炉膛后,在悬浮燃烧条件下经受热面吸热后冷却而形成的。粉煤灰的排放量与燃煤中的灰分直接有关。据我国用煤情况,燃用1t煤约产生250~300kg粉煤灰。大量粉煤灰如不加控制或处理,会造成大气污染,进入水体会淤塞河道,其中某些化学物质对生物和人体造成危害。
目前钢渣虽然是废料,但是由于其良好的结构强度,被用作需要强度的场合的材料较为常见,但是,目前利用的钢渣多是经过初步粉碎的,其颗粒度非常不均匀,同时存在着从80-3000目多种尺寸的微粒,同时由于钢渣极高的硬度,如果直接将这种分布尺寸很宽钢渣进行研磨,实际效果很差,钢渣很难得到有效粉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一是创设了一种新型活性微粉材料,二是是克服现有技术的钢渣研磨处理上比较粗放的缺陷,重点在钢渣的研磨处理上分级进行筛选,在筛选过得基础上,先研磨粗粒,再磨细粒,保证了每次研磨时都是尺寸相近的颗粒在研磨,提高了研磨效率,改善了效果,主要提供一种含滚筒法钢渣和直排粉煤灰的活性微粉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钢渣粉碎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振动筛组、支撑架、第一振动器、侧架、超声夹持架、漏斗部、研磨机料斗。所述振动筛组从上到下依次具有顶盖、第一振动筛、第二振动筛、第三振动筛、第四振动筛、底槽。
所述第一振动筛、第二振动筛、第三振动筛、第四振动筛之中分别固定有120-240目的第一筛网、600-800目的第二筛网、1200-1500目的第三筛网、2200-3800目的第四筛网,上述四个筛网均呈水平状态。
所述顶盖外侧具有向下的凸缘,且紧扣在第一振动筛上部。所述顶盖上表面具有“Y”字型凹陷的上凹部。所述第一振动筛、第二振动筛、第三振动筛、第四振动筛、底槽呈同样大小的空心圆柱型,底槽下部具有封闭的底部,且该底部下表面上具有凹陷的“Y”字型下凹部。
所述支撑架从上到下依次具有上架、固定栓组、下管、支撑架座。所述上架由“Y”字型的架顶部和圆柱型的架柱一体成型。架顶部顶入下凹部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宏联绿(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国宏联绿(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9114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