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热泼法钢渣和直排粉煤灰制备的活性微粉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91648.4 | 申请日: | 2020-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822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发明(设计)人: | 张岩;刘波;梁超;董伟;付吉国;张斌;邓少奎;赵鹏;林红;苗燕;张子琛;李通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宏联绿(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2C21/00 | 分类号: | B02C21/00;B02C23/14;B02C23/16;B07B1/28;B07B1/42;B07B1/46;B03C1/30 |
代理公司: | 北京辰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9 | 代理人: | 董李欣 |
地址: | 100089 北京市海淀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泼法 钢渣 粉煤 制备 活性 方法 | ||
一种以热泼法钢渣和直排粉煤灰制备的活性微粉及方法,其采用高活性微粉材料及其方法采用钢渣和粉煤灰在其掺入重量比1%~5%的活性剂和0.01%~0.2%的助磨剂后共同研磨而成,其中钢渣材料采用热泼法冷却的含钢渣经磁选、磨细工艺制得,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钙和氧化铁,其中游离氧化钙质量百分比≤2.5%,助磨剂的主要材料为三异丙醇胺,粉煤灰材料采用直排粉煤灰经磨细颗化后制得。通过钢渣和助磨剂之间的研磨时间,充分按照细磨的有效时间增加材料的比表面积,使高活性微粉材料在制备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更短,研磨过程中的耗电更低,效率更高。因为钢渣尺寸不一影响研磨效果的问题,为钢渣的粉碎特制了筛选用的辅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土木工程的材料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热泼法钢渣和直排粉煤灰制备的活性微粉及方法。
背景技术
钢渣是炼钢过程中利用石灰提取杂质而产成的废渣。我国是钢铁大国,因此每年也会产生大量废渣。目前我国钢渣产量为4000万吨,有效利用率仅为10%,而欧美等国其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大量废弃的钢渣不仅得不到利用同时对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将钢渣用于土木工程中,不仅为钢渣找到了出路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还可以节约工程成本,具有较大的环保意义和工程意义。相关研究表明,钢渣的物理力学性能类似于天然碎石,同时钢渣具有类似于水泥的水硬性,是一种较好的筑路材料。粉煤灰是火力发电厂燃煤后的废弃污染物,我国对其在建筑中的利用较多,例如常见的粉煤砖。
但是,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提高,建筑行业对于原料品质的选择越来越高,特别是对混凝土的需求量大大提高,无论是路面基础或房屋建设都离不开混凝土的需求,而现有的钢渣和粉煤灰的制备的高活性微粉材料通常在水泥中表现为流动性差,后续抗压性和抗折性能较底,在添加至混凝土中时会影响混凝土的终凝时间。总体耐久程度不好,不易达到建筑耐久要求的标准。
目前钢渣虽然是废料,但是由于其良好的结构强度,被用作需要强度的场合的材料较为常见,但是,目前利用的钢渣多是经过初步粉碎的,其颗粒度非常不均匀,同时存在着从80-3000目多种尺寸的微粒,同时由于钢渣极高的硬度,如果直接将这种分布尺寸很宽的研磨,实际效果很差,钢渣很难得到有效粉碎。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一是提供一种利用钢渣作成的较好的建筑用材料,二是克服现有技术的钢渣研磨处理上比较粗放的缺陷,重点在钢渣的研磨处理上分级进行筛选,在筛选过得基础上,先研磨粗粒,再磨细粒,保证了每次研磨时都是尺寸相近的颗粒在研磨,提高了研磨效率,改善了效果,主要提供一种以热泼法钢渣和直排粉煤灰为主要原材料复合制备的活性微粉及其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钢渣粉碎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振动筛组、支撑架、第一振动器、侧架、超声夹持架、漏斗部、研磨机料斗。所述振动筛组从上到下依次具有顶盖、第一振动筛、第二振动筛、第三振动筛、第四振动筛、底槽。
所述第一振动筛、第二振动筛、第三振动筛、第四振动筛之中分别固定有120-240目的第一筛网、600-800目的第二筛网、1200-1500目的第三筛网、2200-3800目的第四筛网,上述四个筛网均呈水平状态。
所述顶盖外侧具有向下的凸缘,且紧扣在第一振动筛上部。所述顶盖上表面具有”*”字型凹陷的上凹部。所述第一振动筛、第二振动筛、第三振动筛、第四振动筛、底槽呈同样大小的空心圆柱型,底槽下部具有封闭的底部,且该底部下表面上具有凹陷的”*”字型下凹部。
所述支撑架从上到下依次具有上架、固定栓组、下管、支撑架座。所述上架由”*”字型的长方体架顶部和圆柱型的架柱一体成型。架顶部顶入下凹部固定。
所述第一振动器包括第一发生器,以及从上到下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一换能器、第一变幅杆、第一振动棒、振动顶栓。振动顶栓为”*”字型的长方体,振动顶栓顶入上凹部之内固定。第一发生器给第一换能器供给超声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宏联绿(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国宏联绿(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916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