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车内测爆炸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92193.8 | 申请日: | 2020-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982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0 |
发明(设计)人: | 吴成加;黄荣胜;何申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航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64 | 分类号: | 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合肥正则元起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60 | 代理人: | 杨润 |
地址: | 230088 安徽省合肥市***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内测 爆炸 检测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内测爆炸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包括客流检测单元、信号处理单元、激发光源、气流控制单元、检测单元、样本库、显示单元和报警单元;本发明在检测到乘客进入车厢时,自动控制冲击气流,采集到乘客或被测物表面的颗粒物,采用激发光源,激发聚合物发射荧光,经滤光系统滤波,照射到光探测器。由检测单元进行检测,最终信号处理单元实现对颗粒物的荧光特性进行检测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样本库中的爆炸物样本信号进行比对,从而判断是否有爆炸物存在。与“擦试纸”的方式检测技术相比较,本方案可实现非接触时检测,可省去检测人员不停的使用“擦试纸”采样,降低检测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爆炸检测领域,涉及车内爆炸物检测技术,具体是一种车内测爆炸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爆炸物的检测也是公共交通所需检测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针对公交车等客车;
因此爆炸物的检测成为当前国内外安全防控中迫切关注的问题。由于爆炸物种类繁多,给检测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目前公共场所检测爆炸物一般是利用离子迁移光谱分析仪,拉曼光谱等方法,为避免人员携带爆炸物进入,会使用“擦试纸”的方式对人身或者携带包裹进行爆炸物痕量探测,在入口使用台式痕量爆炸物探测设备进行检查,用试纸擦拭人员的衣服和箱包,再插入设备中进行检测,其技术原理是:在大气或迁移气体中将被测样品电离形成离子,然后在外加电场中漂移。由于不同样品的迁移率不同,样品中的不同成分在迁移管内分开,一般情况下重的分子比轻的分子走得慢。利用不同气相离子在均匀电场中迁移率的差异来实现不同物质的检测,根据测量得到的迁移时间就可以知道样品的成分。如果沾染了痕量爆炸物,系统则自动报警。然而这些方法由于仪器成本较高,对污染物比较敏感,或不便于公共场所检测,因而限制了其使用。
为了解决这一技术缺陷,现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内测爆炸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车内测爆炸检测系统,包括客流检测单元、信号处理单元、激发光源、气流控制单元、检测单元、样本库、显示单元和报警单元;
其中,所述客流检测单元与信号处理单元交互式连接;信号处理单元与激发光源、气流控制单元相连接,激发光源、气流控制单元与检测单元相连接;检测单元与信号处理单元交互式相连接;样本库、显示单元、报警单元与信号处理单元交互式相连接;
其中,所述检测单元包括检测元件,检测元件采用荧光检测传感器;
所述客流检测单元通过红外或影像技术,实时检测车门入口处的人员流动信息,当车门入口处有人员进入时,客流检测单元将自动产生人员进入信息,并将人员进入信息传输到信号处理单元;信号处理单元触发系统开始工作;
所述信号处理单元在接收到客流检测单元传输的人员进入信息时,信号处理单元输出控制信号,同时控制气流控制单元工作和激发光源系统工作,气流控制单元与汽车制动回路的储气系统相连接,通过电磁阀控制气流输出,气流控制单元打开气流控制阀,储气阀机构的高压气体从车门一侧排出,产生冲击气流,将被测人员或被测物上的颗粒物吹起;所述检测单元内部设有气体采集机构,气体采集机构通过采样泵产生一个负压区,当正对着采集口的气流流经检测单元的入口处时,气流被负压吸入到到检测元件内;
所述样本库内存储有所有的爆炸物对应的光强改变值;爆炸物包括军用TNT类炸药和民用硝酸铵类炸药;
所述信号处理单元结合激发光源、样本库、检测单元进行判定分析操作,具体判定分析操作为:
步骤一:首先,激发光源激发聚合物发射荧光,经滤光系统滤波,照射到检测元件表面,检测元件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获取到聚合物发射的荧光强度,并将荧光强度传输到信号处理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航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航途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9219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