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代烟负压吸食用具在审
申请号: | 202010293185.5 | 申请日: | 2020-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1642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04 |
发明(设计)人: | 吴幼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幼健 |
主分类号: | A24F42/20 | 分类号: | A24F42/20;A24F42/60;A61M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2100 福建省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代烟负压 吸食 用具 | ||
一种代烟负压吸食用具,由两个发明内容组成,包括:虹吸式负压吸咀、裹吸香。虹吸式负压吸咀包括:滤咀、气道筒、虹吸孔针、香盖四构件。裹吸香包括:包裹衣和内容物组成。两个发明内容组合成了完整的虹吸系统,用于吸食对人体有益的液体微雾或固体细尘,取代吸食对人体有害的烟气,且裹吸香在吸食前,密封包裹,不污染环境,吸食时总量可控,且香味浓淡可微调,不须点燃或加热,方便吸食。其主要原理是通过人体对吸咀的吮吸,造成气道筒内的低压区,把包裹衣内的内容物引导到低压区,形成微雾或细尘,并经筒内空气稀释后,经过滤进入口腔、肺部、血液,为吸食非烟物质提供新用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了代烟负压吸食用具,它可以用于常温下取代香烟气,对专业 包裹的非烟物质进行直接吸食,满足人们吸食需求,把对人体有益的物质直接 经口腔进入肺部的用具。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人体吸收外界物质主要有两个自然通道:一、通过口腔,经食 道进入消化系统,使食物进行复杂的生化反应,产生的物质或被人体吸收或成 为大、小便排出体外;二、通过口腔或鼻腔,经气管进入肺部,经肺部滤过, 使直径小于2.5微米的(<P2.5)悬浮颗粒突破屏障,穿越肺泡壁,进入血管; 而直径大于2.5微米的(>P2.5)则被呼吸道粘膜、肺泡壁等拦下。
长期以来,人体吸收外界物质的第二通道,因生命的依赖除用于吸入氧气, 呼出二氧化碳外,有意识的应用仅仅局限于吸烟、吸毒,此举对人体造成极大 的伤害,以及造成“二手烟”污染和烟火火灾等,已为文明社会所不容。能否 有意识地利用“第二通道”吸食对人们有益的物质呢?目前缺乏方便的吸食用 具。
近年来,在上流阶层开始流行熏香风尚,虽然此举与吸烟、吸毒比较,对 吸食者的身体伤害会少点,但熏香仍是产生烟气污染环境的行为,且对不同个 体,对气味的好恶也不同,所以,也需要一种能私密享受、不影响他人的用具。
虽然,医药学早已明确:“同一药物,不同的给药途径,药物吸收的快慢就 有明显的差异,按吸收的快慢顺序排列:吸入(肺部)>肌肉>皮下>直肠> 口服>皮肤”。“药物口服后,在胃肠道中被吸收量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例如 胃肠道的PH,消化道中的酶,内容物的多少、食物成分、胃肠蠕动快慢等,而
所以,要变吸食对身体有害的烟气为吸食对身体有益的物质,需要一种新 用具。当前的香精香料、药品的萃取、合成、调配技术已十分成熟,把香料、 药品等物质研磨成直径2.5微米以下的技术也不成问题,把这些物质密封包裹 更不成问题,这些技术都有力支持本发明的实现与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需要,提供了代烟负压吸食用具,其主要发明有以下两 项:1、虹吸式负压吸咀:根据流体力学的虹吸原理,在吸咀中制造能引导吸食 物品的微雾、细尘进入的低压区域并与空气混合稀释后,经滤咀过滤,使直径 小于2.5微米的物质经口腔进入肺部的用具;2、裹吸香:为满足吸食要求而进 行专业包裹的含香或不含香物质,配合吸咀组成完整的虹吸系统。
简言之,本发明是由两项发明内容:发明内容1虹吸式负压吸咀和发明内 容2裹吸香组合成了一个总的发明:代烟负吸食用具。
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代烟吸食用具,包括虹吸式负压吸咀和裹吸香,它能够在常温下,吸 食为吸食而专业包裹的香味或非香味物质,用对人体有益的无烟物质取代对人 体有害的烟气,即通过人体对吸咀的吮吸造成气道内的低压区,把裹吸香内的 内容物吸引到低压区内,与空气混合稀释后呈雾状或细尘,并经滤咀过滤后进 入口腔、肺部的用具。
所述的虹吸负压吸咀,是根据流体力学的虹吸原理设计的,包括:滤咀、 气道筒、虹吸孔针和香盖等构成,它不但能够通过人们对滤咀的吮吸,在气道 筒内造成低压区,引导裹吸香内的内容物均匀引出发散,还能够滤掉直径大于 2.5微米的微尘进入口腔。
所述的裹吸香,是根据吸食需要,经包裹的能满足吸食要求的各种形态的 香味或非香味物质,包括包裹衣和内容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幼健,未经吴幼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9318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