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设计方法、该建筑及业态转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295697.5 | 申请日: | 2020-04-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6480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7 |
发明(设计)人: | 上官存霞;许金水;魏海全;王大军;陈雪云;杨磊;焦军强;刘琦;王琳;杨金香 | 申请(专利权)人: | 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H1/00 | 分类号: | E04H1/00 |
代理公司: | 兰州智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62201 | 代理人: | 周立新 |
地址: | 73003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通廊式小 户型 住宅 建筑设计 方法 建筑 转换 | ||
1.一种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其特征在于,该住宅建筑按以下设计方法设计而成:
1)确定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为东西向布置内廊式、一梯多户的板式建筑;
2)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采用剪刀楼梯间;
3)以得房率的80%测算套内建筑面积:
得房率=(套型建筑面积-平层公摊面积)÷套型建筑面积;
4)户型全部为一室两厅一厨一卫一玄关;设计完成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该住宅建筑东西向布置内廊式、一梯多户的板式建筑;采用剪刀楼梯间;户型全部为一室两厅一厨一卫一玄关;平层布置10户小户型;
该住宅建筑包括南北向设置的走廊(18),沿从北到南的方向、走廊(18)的东侧依次设有A1户型、A3户型、C1户型、C2户型、A5户型和B1户型,沿从北到南的方向、走廊(18)的西侧依次设有A2户型、A4户型、第一电梯、合用前室(17)、第二电梯、第三电梯、前室(16)、第四电梯、A6户型和B2户型;所有户型的进户门均位于走廊(18)上;所有的A户型和所有的C户型均包括阳台(1)、卧室(2)、卫生间(3)、餐厅(4)、玄关(5)、起居厅(6)、厨房(7)、第一生态平台(8)和空调板(9);A1户型和A2户型之间设有第二生态平台(10),第二生态平台(10)位于走廊(18)的北侧,阳台(1)、第一生态平台(8)和空调板(9)均位于楼体外墙的外侧;A户型和C户型中,卧室(2)与阳台(1)连通,第一生态平台(8)分别与阳台(1)和空调板(9)相连;
B1户型和B2户型均包括阳台(1)、卧室(2)、卫生间(3)、餐厅(4)、玄关(5)、起居厅(6)、厨房(7)、第一生态平台(8)和空调板(9);B1户型和B2户型之间设有第三生态平台(15),第三生态平台(15)位于走廊(18)的南侧; B1户型和B2户型中的阳台(1)、第一生态平台(8)和空调板(9)均位于住宅建筑南向楼体外墙的外侧,且阳台(1)与卧室(2)连通,阳台(1)与空调板(9)相连,空调板(9)还与第一生态平台(8)相连;
第三生态平台(15)分别与B1户型中的第一生态平台(8)和B2户型中的第一生态平台(8)连通;
沿从北到南的方向、走廊(18)内依次设有第一水暖井(11)、排烟井(12)、电井(13)和第二水暖井(14),C1户型进户门位于第一水暖井(11)和排烟井(12)之间,C2户型进户门位于电井(13)和第二水暖井(14)之间;
第二电梯和第三电梯的电梯井与西侧楼体外墙之间设有楼梯;第一电梯与合用前室(17)所处位置的楼体外墙外侧设有第四生态平台(19),第四电梯与前室(16)所处位置的楼体外墙外侧设有第五生态平台(20)。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其特征在于,A1户型和A2户型相对于走廊(18)对称设置,B1户型和B2户型相对于走廊(18)对称设置,A5户型和A6户型相对于走廊(18)对称设置,C1户型和C2户型相对于该两个户型之间的隔墙对称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起居厅(6)可根据家庭人口结构改为第二个卧室。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廊式小户型住宅建筑,其特征在于,该住宅建筑的总高度范围:抗震设防烈度6度和7度的地区为54米~100米;抗震设防烈度8度的地区为54米~94米或54米~80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295697.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